习近平首访德国 提升中德战略伙伴关系至新高
视频:习近平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社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 马海燕)结束对法国的访问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前往欧洲之行的第三站德国。此访是中国国家主席8年来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备受各方关注。
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习近平将分别会晤德国总统高克、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企业家代表,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还将出席默克尔总理夫妇举行的私人晚宴。
其中,习近平与默克尔的会面尤为引人注目。双方将会如何规划中德关系未来5至10年发展、共同发表什么样的声明、释放什么样的合作信号、签下哪些合作协议,都成为此间观察家关注的焦点。
这并非习近平与默克尔的首次会面。去年9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20国峰会期间,习近平就与默克尔见过面,习近平还巧用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提出保持合作惯性、提升合作加速度、减少反作用力,来推动中德关系的发展。
过去近十年,迅速推进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让世界注目。2006年以来,两国总理先后六次互访。去年5月底,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上任后首次出访亚欧四国,便将德国作为唯一一个欧盟国家纳入访问行程。默克尔成为在中国民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外国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学者孟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已互为彼此在欧盟或亚太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德国也是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德颇有成效的合作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也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欧债危机中的快速复苏提供了大力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中德都完成了政府换届。默克尔领导的新一届政府组阁后将稳定财政、保障社会福祉和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作为三大重要目标。伴随中国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绿色、节能、环保逐渐成为关键词,中德合作的重点也开始拓展至循环经济、新能源、电动汽车、医药生物技术、农业与社会等领域,德国经验在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助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德国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德国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楷模,具有创新精神的德国在诸多领域的过硬技术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经验,都是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学习的榜样。中国普通民众也对德国有着天然的好感,德国啤酒、德国冰箱、德国汽车、德国足球,都已经深入百姓生活。22年前中国男足聘请的首位外国主教练施拉普纳,至今仍被中国球迷记得。
细心的观察者发现,在短短两天的行程中,习近平还将与汉学家和孔子学员代表座谈,会见志丹少年足球队球员和德方教练。这表明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得到官方重视。据统计,中国高校联合德国高校和文化机构在德共建立了15所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讲堂。这些孔子学院就像德国遍布世界的歌德学院一样,成为文化交流的名片,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告诉中新社记者,预计习近平此行将让两国在战略互信、经济合作、社会文化交往方面更进一步,工业、航天、科技、教育、文化、农业等也将签下不少大单,既务实又务虚,既有助于两国关系向前推进,也对中欧关系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
不可否认的是,像任何双边关系一样,中德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差异。此间学者认为,应当像两国领导人在圣彼得堡达成的共识那样,本着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精神,推进扩大双方利益的交融,强化伙伴和机遇意识,减少双边合作的阻力,求大同存小异,积极开展务实合作,以加速和提升双边关系的稳定与顺利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