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析中国领导人如何出访非洲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首访非洲50周年,在过去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与非洲国家间关系不断深化,随着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问非洲,中非合作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前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认为,过去50年间,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布非洲国家,出访目的由原有的援建到如今更注重经贸往来,由曾经的一次出访多国,到如今更有针对性出访几个国家。
看点1
当年重援建 现在重经贸
新京报:自周总理首访非洲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如何选择出访的非洲国家呢?
刘贵今:周总理访非时,所处时代和国际关系与现在不大一样,那时中国对非关系还没有完全打开。当时非洲大批国家正处于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帝反殖民斗争中。支持非洲民族革命和独立斗争是当时中国对非关系很重要的考量。作为中国主要领导人首访,周总理打开了对非外交关系,产生良好和深远的影响。
杨尚昆、李先念主席出访非洲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对非关系面临一些调整,过去的一些政府对政府的无偿援助仍是需要的。
我国从1983年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合作”的口号,在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访非,除继续提供无偿援助或官方对官方的传统援助外,不完全是继续单方面赠予,而是在中国帮助非洲的同时,非洲也在帮助中国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从江泽民主席到胡锦涛主席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而中国对非合作,尤其是在经贸合作中,处于有效的转型期。
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上台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国事出访中就包括了非洲国家,这是很重要的信号,体现新形势下,中国对非关系的考量和重点落在了如何有效帮助非洲发展,有效对非洲增加就业机会和更多有附加值的产品,使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同时这种关系使基层民众受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看点2
由长时间访多国到短时间有针对性出访
新京报:中国国家领导人足迹遍布非洲,选择出访国家是否和经贸关系成正比,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吗?
刘贵今:不完全成正比,但基本上有一定的关系。现在非洲54个国家,有50多个国家都与中国有外交关系,领导人出访不能走个遍,只能选择代表性的国家。
领导人出访地点在外交和协调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方面要视领导人出访的时间而定,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接待国此时是否适合接待中国重要领导人的来访。比如说南非,5月7日就要大选,这个时候就不太适合接待。一般情况下,对重要大国访问会多一点。例如,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尼日利亚次数较少和尼日利亚的政局不稳定有一定关系。
新京报:周总理首次访非长达55天,遍布10个国家,如今中国领导人多短时间内出访几个非洲国家,例如李克强总理此次8天4国,这种变化体现出怎样的外交新特点?
刘贵今:这与当时交通不太方便可能有一定关系。周总理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并没有全面打开,很多西方国家和中国并没有外交关系。适合出访的国家并不是很多。
但现在我们几乎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中国当今的外交更加是全方位的。中国领导人的事务越来越繁忙,不可能长期离开首都,所以出访基本上是时间短、出访国家也少,每个国家停留时间也很短,基本上以工作为主,也更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新京报:近年来,领导人出访都会有商界团体陪同,老一代领导人出访何人陪同?
刘贵今:可以看出经贸合作色彩越来越重。在老一代领导人时期,中国在非洲的商贸活动较微弱,几乎没有投资。2000年时,中国对非54个国家的贸易只有106亿美元,现在则是2000多亿美元。那时候在少数国家有些投资,如今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今非昔比,中国政府越来越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所以出访中企业家随行变成常见安排,可借这个机会推动中非经贸合作。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专题:李克强总理首次访问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