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五天内两谈定向调控:瞄准问题确定“靶点”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魏晞)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用时1小时20分,向千余名听众作了一场内容丰富的经济形势报告。相比去年10月大家所熟知的那堂总理“经济公开课”,李克强此次还以“大家都比较关心、也有一些担忧”的经济形势开篇,而今日台下就坐的,是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的两院院士。
李克强谈到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市场预期等一些方面稳中向好。
他也指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为此,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李克强又一次提到了“定向调控”——6月6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李克强刚刚强调要“精准发力、定向调控”。五天内第二次谈到“定向调控”,李克强10日明确表示,要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同时,做好预调微调,未雨绸缪、远近结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定向调控”思路,正逐渐清晰。4月16日,就在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的同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中国央行亦两次宣布定向降准,一系列举措,已体现“定向发力”、“瞄准问题”的调控思路。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下“瞄准靶点”的定向调控思路出台,有两方面背景,随着定向调控的铺开,中国宏观调控将更具针对性,可实现“标本兼治”。
刘伟认为,其一是经济增长的背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需求疲软、国民收入分配、产业动力不足等问题,“表象是总量失衡,但归根到底都是结构性问题”。过去宏观管理偏向总量控制,治标不治本,而定向调控可以将短期和长期、均衡和持续、总量和结构相结合,重点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其二是体制背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刘伟认为,这是实施定向调控最重要的基础性体制条件。“定向调控一定要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理清的情况下才能最大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认为,当前,传统的宏观调控机制解决不了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启动定向调控。
刘元春认为,定向调控的“靶点”首先要基于“上限和下限”原则,即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其二是保证投资不会出现过度下滑;其三是民生,要逐步实现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和全面铺开,建立广泛低度的大福利,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此外,房地产等领域应也是定向调控的一个“靶点”。
“全局改革应该以结构性改革为核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刘元春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