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69周年:中国向世界传递什么信号
持续一天的大雨后,3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天朗气清。就在这样一个丽日,中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习近平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
如此高规格的纪念活动安排,并不循旧例——今年并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整数年,但今天的高规格纪念活动与今年以来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动,都透露出中国新的“抗战史观”。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立峰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在非整数年份,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悉数出席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可谓“最高规格”。
他说,这是向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表明态度,“高调纪念活动表明中国政府坚持正确的历史态度,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从田认为,“罕见”的高规格纪念活动对日本右翼是一个反击,也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认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功绩,纠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的所谓“欧洲中心论”。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八年抗战’,这次鸣礼炮十四响寓意‘抗战十四年’,是一个新的重大变化,说明全面抗战前的6年(1931年-1937年)和抗战8年,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张从田说。
从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抗战期间,中国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而中国战场歼敌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诸多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指出,中国的抗战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中效果不彰。比如,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中人类三大惨案的南京大屠杀,在相当长时间内几乎不为国际社会所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因此呼吁,中国要建几座专门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馆。“如果缺乏大国的历史观,缺乏国际视野,缺乏二战同盟国的历史解读,怎么可能有二战中的历史地位。”他说。
7月初在“卢沟桥事变”77周年到来之际,中央档案馆选取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档案,首次通过互联网全文公布。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纪念日,国家档案局在其官方网站推出《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专题。8月25日,国家档案局官网发布《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专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问题专家王新生认为,一系列抗战档案的公布,是近期中日关系发展至今走到的一个不得已、也是必然的做法。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一直缺少深刻的反省,一直试图美化侵略事实,比如把‘8·15’称为终战日,一些右翼政客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他说,“在日本对二战罪行尚未作出深刻反省的前提下,用公布档案的形式来引起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警戒,非常必要。”
台湾历史学者戚嘉林说,历史是可以用档案说话的,这样才能把握历史的话语权。“历史话语权你自己不去把握,就会被别人占领。”他说,“我在东京的书店看到过他们近代史的书,印得很漂亮,但内容都是对日本有利的诠释,现在我们要公布证据,以正视听。”
习近平在今天的讲话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极深刻。他强调,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
今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今年6月,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将就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消息一出,引发日本官方强烈关注。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杨栋梁说,中国正处于重塑国际关系的十字路口,隆重纪念抗战胜利、寻求共同历史记忆便是很好的突破口。以何种姿态、哪种方式进行纪念,既决定了中国抗战贡献能否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又关系到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外交战略。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分析,面对中国的日益崛起,日本等国一再向世界传播所谓“中国威胁论”,让一些国家与民众对中国有所担心和忌惮,很多人担心中国因历史报复日本,变成威胁亚太乃至世界和平的隐患。借助二战纪念契机,向世界展现中国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决心,有助消除这些误会,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记者苑苏文 韩淼 蒋芳 记者刘彤参与采写)
专题:中国首设抗战胜利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