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欧合作的三重洲际效应
中国对欧外交再发力!李克强总理即将启程再次访欧,使2014年成为中国外交地地道道的欧洲年。
除了第一站俄罗斯外,李总理访欧还有三大任务:其一是参加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其二是参加在米兰举办的第十届亚欧会议,其三是对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并在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演讲。这三大任务概括成一句话,就是通过“一带一路”推动亚欧互联互通,并辐射至非洲等地,挖掘中欧合作的洲际效应。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盟内主要合作伙伴,也是连接俄罗斯、打通欧亚合作的桥头堡。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市是渝新欧铁路的终点;亚欧会议是洲际合作的先导,此次亚欧会议将重点讨论欧盟互联互通计划如何对接丝绸之路倡议;历史上,意大利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终点。今天,意大利仍可再次扮演连接欧、亚、非洲际板块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第十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为中欧关系做出三大定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中欧是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作为东西方文化发祥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由是观之,中欧合作具有三重洲际效应:
一是以丝绸之路梦推动更具包容的全球化。近年来,美国通过倡导TPP、TTIP等更高标准的全球化,将中国排除在外,进一步加强对欧日的战略控制。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计划,欧盟也提出欧洲新丝绸之路计划,目标是建立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贸区,让伙伴国不必“在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做出选择”,这就为中欧洲际合作提供了对接的可能。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欧、中非,打通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的纽带,正在开创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因为,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地区贫富差距。“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
二是通过互联互通推动欧亚一体化。欧洲贤人委员会2010年为欧洲理事会提出的“2030年欧洲”研究报告曾发出警示,欧洲“可能被边缘化,成为欧亚大陆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西部半岛”。以高铁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打破了地缘隔阂,使得欧洲可以通过搭乘亚洲崛起快车,扭转这一趋势。欧委会日前推出欧盟互联互通项目(CEF),将于2030年建成欧盟核心交通网络。2014至2020年欧盟互联互通项目拨款总额将达到260亿欧元,将主要用于建设9条交通走廊,优化欧盟内跨境交通,构建欧盟核心交通网络,力争成为欧盟单一市场的“主动脉”,如与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对接,更能建立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沿这些线路将会逐渐形成为这些网络服务的和相关的产业集群,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
三是开展与第三方合作促进洲际协调发展。中国走向全球,缺乏历史经验。欧洲通过殖民体系,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当今世界仍然深入影响到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发展。通过欧洲辐射非洲、拉美,是挖掘中欧合作潜力不二选择。通过开展第三方合作,避免零和思维,走出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相互指责,是中欧贯彻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洲际协调发展的时代呼唤。
李克强总理今年第二次访欧,以中欧合作推动洲际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日趋全面、战略内涵呈现全球意义的具体体现。欧盟抓住中国机遇,是走出危机、实现振兴的希望。对此,世界应感欣慰。(王义桅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