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获奖代表 成果如何回馈社会
视频: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来源:中央电视台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图为习近平为外国科学家颁奖。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张素 王恩博)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授予31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成果是否已得到应用?项目未来又有怎样动向?10日,记者采访部分获奖代表寻找答案。
信息时代:更便捷,更安全
“透明计算”理念创始人张尧学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介绍,超级操作系统(METAOS)可以兼容、调动、管理不同的操作系统,达到计算与存储分离、软件与硬件分离,“移动终端轻小便携。最重要的是安全,METAOS会有专署密码,别人获取不了你的任何信息。”
目前湘雅医院已利用这项技术,实现移动终端健康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手机领取体检报告、智能慢性病随访等。
以“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浪潮集团对于“安全”也具有发言权。高端容错计算机是指可以支持8颗以上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承担关键行业的核心信息化系统,比如银行的储蓄业务系统、电信领域的计费系统等。
“使用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数据也随时可能被窃取,特别是在‘斯诺登事件’后。”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说。他们设计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天梭K1”,已占据高端市场份额约12%。下一步将在年内推出自主研发的64路大型主机系统,性能提高10倍。
能源紧缺:寻替代,谋环保
在能源和化工领域取得重特大成果是本届奖励大会另一特点,包括实现深海资源开发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以煤代油”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围绕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已研发30余年,“最穷的时候只剩下精神。”研究员刘中民说,终于在2010年实现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至今烯烃总产能为每年1126万吨,煤制烯烃实现低成本、少污染、大利润。
在环保领域,共有4项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成果获奖,比如“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控制高效SCR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
人体健康:二次开发、再生细胞、公共卫生
获奖者从各自领域追求人类健康福祉。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由临床准确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网络药理学、工艺品质调优和数字化全程质控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构成,赋予古老的中药以现代科技内涵。
张伯礼透露,历时8年,该项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由2006年的100多个增加到350多个,“二次开发不仅可以让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还能节约资源、提质增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博士率领团队完成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则丰富了再生医学治疗干细胞系的来源。项目首次获得了完全由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健康小鼠及后代,推动灵长类体细胞重编程与干细胞研究。
“这项技术已在日本正式批准用于临床。我们团队的希望是让基础研究尽快回馈社会。”周琪说。
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27家单位共同攻关,有效防控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数据显示,这项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成果减少了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社会效益2000多亿元人民币,被授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