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个传统灯会拟停办 市民发声:不能因噎废食(2)
解说:
1月4日,国家旅游局官网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这份要在今年4月1日就要实施的文件规定: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都要根据景区面积、开放时间、游客的平均占用面积和平均游览时间等数据,核算出本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并予以公布。一旦游客人数接近或者超过最大承载量,就必须采取限制分流措施。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这个技术标准的出台是落实《旅游法》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至于说这个时间点上和这个上海的踩踏事件,我觉得是个偶然的巧合。
解说:
设定最大承载量限制客流,说起来简单,实施却并不容易。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早在2011年就曾尝试将每天的参观人数上限设定为8万,达到这个人数就停止售票。但在实践中,大量买不到票的观众聚集在售票窗口前,而且情绪激动,几乎酿成群体事件。故宫只好重开售票窗口,限流被迫放弃。
戴斌:
你的预案中间对这个问题要进行预判的,并不表示我们简单地把游客轰出去就可以,从国际上来看,建立门票预约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选项,比如说我们到海外的一些博物馆去,这些地方是非常讲究门票预约的,也就是说你到现场买票是不容易买得到的。第二个,实行总量控制,就是这一天我只销售多少票,多了就不销售。
解说:
而这样的制度是否适合所有的活动?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今年1月10号上海举行了信念首场“应届生招聘会”,招聘会举办方投入的警力、保安人数翻番,招聘会首次实施限流入场,将入场人数限定在每平方米不超过0.75人,会场外一排排铁栅栏将等候入场的应聘者隔成蛇行长龙,有人为了工作排了1个小时,却还见不到招聘会的现场。
同样制度看上去很美,但当游客人数实实在在的关系到景区收入时,能不能有效限流就成了疑问。国内一些知名景区从2013年起就公布了自己的最大承载量,但国庆或者春节长假期间,游客超员滞留现象仍然频频出现。
去年国庆期间,四川九寨沟景区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旅客滞留事件。2014年国庆节九寨沟景区从10月1日晚上已经出现游客排队上山,购票长时间等待的现象,到2日中午景区内道路已经接近瘫痪,约2万名无法浏览,也无法下山的游客滞留山上,部分情绪激动的游客开始拦停景区内的观光车,甚至围攻景区售票处要求退票。当地政府最终出动武警部队才疏散了客流。
戴斌:
根据《旅游法》的规定,旅游安全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换句话说,一旦发生了旅游安全责任事故,那么追究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解说:
除了收费的景区和有组织的活动外,如杭州西湖、上海外滩等开放性景区,又应该如何设定最大承载量?如何分流、限流?这都不是目前的规定所能涵盖的。
白岩松:
必须得承认中国人的确非常多,更何况我们的休息的日期就是公众假日,包括我们一些传统的节日极其集中,这从一个数字就能看出来。比如说2014年去年的5月1日到5月3日,五一的小长假,西湖景区一共接待有客187万人,山西五台山20万人,泰山20万山。山哪20万人那就是其实是一个,他是有陡峭的山坡等等,因此就是一个相当大的量了。西湖虽然是一个开放的景区,但是187万人想象也是一个挺可怕的这样的一个数字。
因此的确对于我们的大型活动来说,安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怎样通过进不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而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减法。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位嘉宾,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的副教授,游志斌。游教授你好。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游志斌:
岩松你好。
白岩松:其实在出现了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之后,然后出现了一些叫停的行为,其实从心理层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接下来您怎么看待接下来?
游志斌:
接下来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对这项工作,应该有更好的反思和总结。比如说在应对的过程当中,哪些部门他做了什么样的工作?同时这里边我们有哪些教训应该很好的把它总结下来。
白岩松:
比如说我们说叫停的话,它不会进步,只会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但是悲伤应该逼迫我们去进步。您觉得要进步的话受外滩踩踏事故的这种,比如说我们要去思考它,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去进步?
游志斌:
我觉得首先第一个我们要建立一个反思性的制度,就是每出现一个事故之后,到底期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不仅仅说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去追查一些责任人,分析原因,更希望把这当中存在的一些教训,落实到我们日常管理的制度过程当中。
那么第二个我们在此事件当中,还要加强一些法制化的一些建设。那么这起事故当中我们要看到,这起事件当中我们也看到实际上管理过程当中,到底它的组织的部门、组织的单位到底是谁?应该怎么样来管?那么实际上我们这方面的法律还需要完善。
那么另外一个角度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几个部门的一个衔接,的确也需要不断的加强,才能避免类似这种教训。
白岩松:
恩,其实呢回头去看上海外滩出现了新年之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这样一个惨痛的踩踏的事故。恰恰不是说因为再在那办了原来说要办的灯光汇演,而是突然不在那办了但是消息可能传递不够畅通,并且大家放松了警惕最后导致这样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踩踏事故的出现。
那接下来其实这样悲伤的这种消息,在过去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也都曾经发生过,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1993年的香港兰桂坊著名的酒吧街就曾经出现过新年前的这样的非常让人痛心的踩踏的这种事故。后来逼迫香港在整个大型活动的管理方面去进步。我们回望一下。
解说:
1993年元旦前夜,数以万计的人涌入香港兰桂坊庆祝新年。随着新年倒数临近,有人开始喷射气罐式彩带、喷洒啤酒汽水、扔掷酒瓶,造成场面失控。零点刚过,人群就如骨牌般相继倒下,造成了21死63伤的重大踩踏事故。
香港警务处中区警区 助理指挥官 林鸿钏警司:
香港人很惊讶也很伤心,出现这么大事故死了21个人,最小的只是15岁。
解说:
当时的港府,立刻委任大法官展开独立调查,10天后调查报告指出:香港警方没有试图控制聚集人数,虽出于不破坏节日气氛的好意,却低估了控制秩序的困难度。当晚,香港警方派驻了118名警员现场维持秩序,但是他们面对的,却是多达2万名香港市民和游客。
林鸿钏警司:
大法官他做了总结,检讨了一下,他把事故出现的原因还有警察处理人群方法做了详细报告。
解说:
兰桂坊踩踏事故,给香港带来了深刻的制度反思。如今,每逢兰桂坊有大型活动,香港警方会在事前做风险评估,活动时会在现场设立指挥中心,布置监控、通讯系统等,实时查看集会区域情况。
林鸿钏警司:
有一些警察的通道,可以让警察很快处理突发的事情,比如说上面有人不舒服,警察可以很快进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