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网评:田间地头上的“总理style”

2015年02月19日 17: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在狭窄的山路上攀登,在泥泞的田野里穿行,用双手触摸刚下过雨的田地,揉搓查验即将丰收的庄稼……

  这就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他牵挂着农民,关注着农村,谋划着农业发展……

  从播种到储藏 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

  (2014年3月28日,久旱的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迎来今年第一场春雨。牵挂着春耕时节墒情的李克强总理在小雨中踩着泥水来到田间察看,蹲下抓起土块仔细察看。他说,这也只有“十个水”吧,再能下一天一夜就好了。)

  (2013年6月7日,李克强在河北省邯郸县裴堡东村察看麦收情况。他说,小麦是夏粮的主要品种、是填饱肚子的口粮,小麦增收不仅会使农民增收,也会使天下安心。 )

  粮食是安人心之本。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粮食是安天下之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产国和进口国之一,中国的粮食问题不只关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世界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生存之本。作为像水和空气一样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已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粮食安全也早已超出了经济安全的范畴。如果把13亿多人的“饭碗”放到别人手上,不仅靠不住,也极易受制于人。

  所以,2013年1月15日考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李克强说,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谁也“背”不起,只有靠我们自己;2014年10月15日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时,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不只是为世界减负,也是替我们自己着想。

  所以,2014年7月4日在考察中央储备粮株洲直属库时,李克强说,我们过去要求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现在还要改革机制,做到买得进、存得好、卖得出,为国家安全做贡献。

  说到这里,插播一个总理的“绝活”:咬谷粒。

  (2013年11月4日,李克强在抚远浓桥粮库考察秋粮收储工作时,抓起烘干塔传送带上的稻谷仔细查看,并放入嘴中咀嚼,感受水分和品质。)

  (2014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储备粮株洲直属库考察时,抓起一把存粮搓了搓,又咬开一颗谷粒品尝后问道:“这粮食存了两三年了吧?”工作人员点头称是。)

  看看这“专业范儿”,总理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好手”,农业领域也是行家。

  抓好农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变量”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在德州陵县德强家庭农场考察。他深入田间地头,询问良种选取,察看滴灌追肥,触摸智能测土配方施肥电子系统,了解各种大型农用机械功用。)

  (2013年11月5日一早,李克强来到抚远县红旗村查看耕地深松情况。他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大型农机才有用武之地。)

  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骄傲。但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农业现代化的步子相对慢了些,成了“短板”,这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在2014年12月22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两个“天花板”在顶、两道“紧箍咒”在身,农业靠什么持续稳定发展?

  答案很明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实现之路注定不简单: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

  但再难也要推进。因为农业现代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在黑龙江抚远前哨农场考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时,李克强说,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

  在山东德州陵县“全流程”考察德强现代家庭农场时,李克强说,现代农业需要三大支柱: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法律契约为保障。

  最重要的是,农业现代化能实现“三赢”——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使农场主获利,农民增收。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与德州袁桥社区居民围坐拉家常。该社区70%为农民工,总理与这些“新市民”掰手指细数城镇化好处。一位农民一口气数出进城的6大好处,旁边又有人补充了两条。总理笑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你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今后会让你们生活得更好!)

  总理说了,农业改革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有了这样的好前景,好奔头,农民就有了动力,农业现代化就有了活力。

  跋山又涉水 只为离得更近看得更真切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强攀上陡峭的沙土坡查看赤峰市铁南棚户区全貌,鞋和裤脚沾满尘土。李克强详细询问棚改进展,再次强调决不能一边高楼大厦,一边棚户连片。)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强在旬阳县金坡村攀上陡坡,扒开土块查看旱情。他说,对这样的陡坡地,要下决心实施退耕还林,使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什么样的调查是正确的?最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深入下去,摸清情况,解决问题。

  要想知道土壤的成色,就要亲自到地里走一走;要想了解山区的实貌,就要亲自爬上山坡看一看;要想看到群众的真实生活,就要亲自到他们的屋子里坐一坐……脚上沾了尘土、泥水,才能拉近心与大地的距离,才能走进百姓心里。

  李克强就是秉承这样的原则,用脚丈量、用手测量、用心考量,为自己的考察调研打上了求真、务实、高效的“标签”。他在小雨中踩着泥水来到田间察看,抄起铁锹翻起泥土;他踩着湿滑的田垄,登上驾驶室,拽着扶手与农机手攀谈,与他们一起细算成本账收入账;他弯腰钻进低矮的棚户小屋,感受他们生活的不易,感慨“不能再让你们一下雨就提心吊胆了” !强调“一定让你们住上新房!下次我来看你们的新家”……

  (2014年8月4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总理连夜赶往震区。因道路中断,李克强下车徒步5公里,前往受灾最严重的龙头山镇龙泉村。在湿滑山路上,总理不慎滑倒,他弯腰用泥水洗了洗手后继续疾行。)

  到农民中间去 听取他们的心声

  (2014年3月28日,李克强来到赤峰喀喇沁旗察看春耕备耕,恰逢一场春雨。他蹲在地头对村民说:“春雨贵如油啊!”一位农民说:“这里7个月没降一滴雨了,这雨是您带来的,好雨知时节,……”说到这儿,他卡壳了。总理笑着摆手:“不是我带来的,不是我!是老天懂你们的心!”)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强到安康旬阳金坡村看望留守儿童。在12岁的杨康家里,李克强询问屋子暖不暖,上学远不远,并拨通她父亲的电话:“春节能回来吗?家里都好,请放心,一定要平安回家。”)

  也许是因为在农村当过4年知青,与农民有过最近距离的接触;也许是因为当过生产队的大队支书,对带领农民脱贫有过最真切的体会。走上国家领导人岗位的李克强,对农民依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他曾在一次会议上,对与会各地方、各部门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们多数人都当过农民,吃过农民的饭,即便不是,祖上也应该是农民。我们应该带着感情为农民工作。”“我们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就是要努力把国家的事办得更好些,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对诗,在土屋里与农民话家常,在大树下围坐畅谈致富,对农民“崔大姐”的愿望念念不忘——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因为这也是他,一个大国总理,多年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将依然活跃在祖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上。

  而田间地头上的“总理style”,也将“火”在人民心里。

  最后,再奉送几张他与他们相视开怀的图片。我们愿意看到更多这样的情景。

  (在赤峰太平庄村民温树成家中,李克强细问低保、养老保险有多少,怎么领。温树成说,这些钱当地会打入卡中。李克强问:“我能看看这些卡么?”察看后李克强叮嘱:这些卡很重要,要收好!)

  (2013年7月9日,在南宁坛良村村口大榕树下,李克强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大家争相反映,现在家门口打工门路比过去多了,但用水、通路还有困难,住房和农村环境也希望有改善。李克强说,大家一起努力,日子就会像大榕树一样枝繁叶茂。)

  (2014年7月25日,李克强来到德州景津公司,得知员工大多是当地农民工,他说,大家从小块地走出来,干上了大工业,是新产业工人,既长了本事,创造了价值,也增了收入。要大力发展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在城市安居和发展。)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强到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移民安置社区看望群众。初一小女孩江欣桐挤到总理面前说:“李爷爷,我给您写了一封信,还有一枝花。”总理接过花,拆开信说:“谢谢你,我回去后给你回信。”江欣桐说:“爷爷我能抱一下您吗?”总理说:“没问题!”)

  (2015年2月14日,李克强为过年返乡农民工冲泡方便面。他将泡好的面端给返乡农民工吴奇,对在场农民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召唤你们尽快回家。国家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度,让西部进城务工人员尽早就近就业。)安传香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