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局长:合作共赢是建设“海上丝路”的实质
共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如何不断加强国家间、地区间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深在海洋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共同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举行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
合作共赢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质
记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王宏:海洋是开放的主体,对任何一个沿海国家而言,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都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传播之路,它开拓于陆上,又发展于海上。在今天,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归根结底,就是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共同建设“和平海洋”“和谐海洋”“合作海洋”,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欧亚国家共同参与的合作蓝图,与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一致的,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海上合作,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为沿线国家和谐共处的和平之路、稳定畅通的安全之路、情感相依的友谊之路、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持续繁荣的发展之路。
蓝色经济与互利合作为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增添新动力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已经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王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发展海洋经济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已经形成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形态和大进大出、两头在海的基本格局,并将不断深化。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中国政府先后批准设立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90%以上的贸易经由海上实现,通过海洋,中国已与世界各国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形成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在经贸、人文、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承担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中国积极推动与东南亚、南亚乃至南太等主要“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建立了30多个海上合作相关机制;推动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等双、多边合作平台,在海洋科研、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农业渔业、航道安全、海上搜救等领域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记者:我们如何更好地建设这条新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王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寻找利益共同点,共同规划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美好未来。
我们愿意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全方位、多学科、宽领域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搭建稳定的合作平台,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交流与协调,推进务实海上合作,增强沿线各国海上合作的战略共识,加深理解,夯实合作基础。
我们建议大力推进蓝色经济合作。合作建立一批蓝色经济示范区,探索和分享蓝色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在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我们愿意与沿线各国加强海洋科技合作,促进环境友好型海洋技术发展,加快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不断融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促进海洋环保和防灾减灾合作。我们愿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的交流与信息共享,提升沿线各国应对海洋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海洋环境信息产品。
我相信,相互了解越多、人民之间的友谊越深,就越能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本报记者 喻思娈)
专题:博鳌亚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