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带给中国科技界三重启示

2015年10月09日 13: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0月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办座谈会,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视频:屠呦呦:传统医学中有很多宝藏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张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已成为中国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在中国科技界人士看来,屠呦呦和她的成就带来三重启示。

  第一重启示,科研目标应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

  8日在北京举行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屠呦呦回顾了发现并提取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过程。这项源于在战场上防治疟疾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仍在拯救患者生命。

  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侯建国由此指出,科学研究的选题要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才能更加彰显研究意义。

  “我们科研的方向、目标到底是什么?尤其我们做临床医学研究的,应该更多地把目标转向需求,转向解决临床实际难点问题,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做好保健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持有相同观点。

  记者注意到,中国科学院新的办院方针包括“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正在进行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通过科研院所分类、人才评价分类等多举措,将科研与需求紧密相连。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与基础研究不同,不能用发表论文或影响因子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但他也提醒不应因为此次诺奖颁给应用研究就忽视了基础研究,“中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重启示,科研精神需“坐得住冷板凳”。

  侯建国说,凡是重大的科学研究都是艰辛的,重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家在长期研究中艰苦努力。如其所言,诺贝尔奖也大多颁发给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

  从屠呦呦的讲述里,记者归纳出一组数字。她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640个。1971年提取到191号(即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时,终于显示出100%的抑制率。她曾在60天内对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也曾自己以身试毒。

  “科学家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施一公感慨,尽管今时今日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方面与彼时不同,但科研工作者应是一脉相承,“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说,“鼓励一个科学家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他还强调科学研究的灵魂在于原创性,“不光是看重成果,还要有对原创性思想敏锐的发现力”。

  第三重启示,科研过程中既发挥科学家个体的作用,也要提倡协同研究的合作氛围。

  正如屠呦呦面对媒体时总会谈到“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说明中国科学家被国际社会进一步认可”,青蒿素的研制团队成员包括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的科研人员。

  张伯礼坦言,团队协作是这项工作成功的有力保证,需要学习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经验,集体科技攻关的模式依然适用于现在。

  施一公说,接力棒已从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传到年轻一代。屠呦呦亦对此寄予希望,她说,“我希望这个诺贝尔奖成为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世界和中国做出更多事情”。(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