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每日盘点:王毅解码中国外交三大热词
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新社记者 金硕 摄
视频:王毅谈中美关系:努力把摩擦变成合作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沈嘉)以外交为主题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8日在此间举行。这是中国外长王毅连续第三年在同一场合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回应热点难点问题。
从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有三个关键词在外长发布会上高频出现,成为把脉中国外交理念的切入口。
——一带一路
在本次发布会上,王毅晒出了“一带一路”成绩单:参与的伙伴越来越多,金融支撑基本到位,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形,产能合作全面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王毅说,该倡议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2015年,有记者曾问王毅如何看待“一带一路”被比作“马歇尔计划”。王毅答曰,“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既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他说,“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他又说,“一带一路”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2014年时,“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外交中的新概念才登场不久。王毅向外界派邀请帖表示,“‘一带一路’的大门是敞开的,与本地区现存的各种机制与设想并行不悖。我们欢迎本地区以及有意愿的国家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共同建设,共同受益。”
——新型大国关系
近期,关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加剧的论调频现,有记者8日问王毅,“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不是还抱有信心?”
王毅答曰,“总结中美关系走过来的风风雨雨,我认为还是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条道路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他并强调,中方“无意取代或者领导谁”,摩擦产生的根源还是美国总有一些人对中国抱有战略疑虑。
2015年,王毅就新型大国关系表示,中美是两个大国,不可能没有分歧,分歧也不会因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就一夜消失。“但我们不必总是用显微镜去放大问题,而是要更多端起望远镜去眺望未来,把握好大方向。”他还说,中美在亚太地区利益最交织、互动最频繁,“新型大国关系应从亚太做起”。
2014年时,王毅在两会外长发布会上首谈“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说,“如果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比作建造一座大厦,那么相互尊重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地基打得牢,就能抵御风吹雨打,真正建成一座合作共赢的宏伟大厦,不仅惠及中美,也会造福世界。
——海外公民权益保护
去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增长10%左右,达到1.2亿人次。王毅在本次发布会上坦言,目前海外的领事保护工作遭到较大压力。
他表示,“不管面对多大困难,本着外交为民的宗旨,我们都会尽心竭力,做好领事保护工作。”王毅说,“预防性领保”将是今后工作的方向,比如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的普及,在有条件的国家设立警民合作中心等。“我们将全力为大家撑起一把越来越牢固的保护伞、安全伞。”
2015年时,王毅在谈到保护中国公民海外正当权益时曾说,“海外维权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责任之大前所未有。”并承诺,海外民生工程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中国脚步”走到哪里,“中国保护”就要跟到哪里。
2014年时,王毅首次在两会场合上表态说,“保护中国在海外公民和机构的正当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外交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愿意为每一位怀揣梦想走出国门的同胞遮风挡雨,成为大家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完)
专题:2016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