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克强敦促部长们当第一新闻发言人

2016年03月12日 19: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部长通道”是今年两会一大亮点,成为两会开放透明和善待媒体的一个象征。在这个通道上,以往记者拉着喊着部长接受采访的场景不见了,变为部长主动站出来回应关切,甚至变成部长排队10多分钟等着接受采访。媒体报道称,两会前李克强总理接连两次“发话”,要求各部委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部长主动放料,使这个通道上传出了很多新闻,如交通部长对拥堵费传闻的回应,人社部部长称网传延迟退休时间表属误读等。

  记者之所以喜欢跑两会,原因之一是两会上高官云集,能“堵”到、“逮”到、“抢”到很多大新闻——现在不需要堵、逮和抢,部长们主动曝料,打通了各种阻隔,树立了开明开放的政府形象。期待“部长通道”不只在两会期间存在,最好能成为一种官媒交流、官民沟通的常态化新闻通道。

  事实上,“部长通道”已经有了常态化的制度基础。各部委已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媒体发布新闻,回应记者提问——只不过部长们较少亲自出席,以后部长们应更多地站到发言席上。国务院在推进这种制度安排,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遇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

  此次部长们在通道上的活跃表现,既起到了在很多问题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正能量传播效果,满足了媒体和公众的新闻渴求,也有效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政府部门工作,在一些问题上赢得公众理解。部长越坦诚,公众也越理解,没有一个实话实说的部长被吐槽,也没有一个坦诚回应的部门被批评,这就是打通官民阻隔后产生的效果。

  部长们主动站出来答问,能够让政府部门更有亲和力,民众对政府部门更有亲近感。各部委负责的事务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公众有很多困惑需要与政府有关人员交流,而部长往往是一个部委最直观、最直接的象征,是部门最好的名片。部长站出来通过媒体与公众交流,会让公众觉得政府离自己很近,产生实在的“交流和信息获得感”。

  部长站出来答问,也体现了一种政府诚意,能够减少新闻信息传播的中间损耗,部长应该是一个部门掌握信息最多、最先知情、也最权威的人,站出来回应公众关切,公众会更相信。老百姓有时候之所以变成“老不信”,不仅是“说了什么”,更在于“谁在说”,部长站出来说更能提高发言的可信度。这可能也是总理多次要求部委主要负责人“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部委主要负责人说,而是层层授权让其他人说,不仅信息转换中会有损耗,其他新闻发言人有时因为不掌握权威信息,也怕担责,在种种自我审查、自我限制中“不敢说不愿说”,部长们就不用有这种担心了。常常发生这种情况,部委中某个官员接受采访后,引发争议,该部委又去澄清,影响了政府公信力——部长亲自去说,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部长们经常面对媒体,可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部门其他官员也会善待媒体,积极让部门事务变得开放透明,而不会把记者当皮球踢。记者们的经验是,一个部的部长很开明的话,局长、处长们与媒体也会相处融洽。

  部长们多面对媒体多发言,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也带动部门新闻发言人,更加重视与媒体沟通。部长直接面对媒体回应关切,还能直接读到民情民生民意,而不是看别人的舆情汇报。(曹林)

【编辑:刘湃】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