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幻影——历史天平上的南海仲裁案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记者凌朔)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前段时间在香格里拉对话会首场讨论开始前抛出论调称,中国如果继续在南海的行动,将在本地区建起“自我孤立的长城”。
不得不惊叹于卡特的用词是那样的“华丽”。事实上,美国官员们一贯擅用这类词汇来博取关注,这是“标签化”别国的特殊技能。卡特,借用了长城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搞了一把文字游戏。但不得不说,卡特在南海看到的“长城”,只是对历史无知的幻影。
卡特应该多读历史,最好多读中国原版的中国历史,就不至于对长城产生如此的认知偏差。长城,是中国人用来抵御外侵的防御工事,如果有人来进攻、来诋毁,自然需要有防御、有戒备,如果美军舰只来游弋滋事,自然需要示警驱逐。既然是防御,又何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自我孤立”?!卡特的这一“标签”,不伦不类,前后矛盾,逻辑有问题,历史认知有问题。
至于“自我孤立”一说,卡特还是应该去读历史,读南海的正史。
南海历史中,除了那段持续了300多年的西方殖民史和二战期间个别国家非法侵占南海岛礁的片段外,南海上有贸易,有交流,有文化,有繁荣,有合作,有和谐,唯独找不到“孤立”的影子。
卡特的论调,实则是为了孤立中国,企图在南海上人为造起一条分裂团结的“话语战线”。
但历史上的南海,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早在美利坚建国前1200多年,《梁书·南诸国传》就已经详细记述了中国人认知与了解的南海周边情况: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扶南国(今柬埔寨)、盘盘国(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丹丹国(今马来半岛)、干陁利国(今马来半岛吉打)、狼牙修国(今泰国南部北大年一带)、婆利国(今巴厘岛)、中天竺国(今恒河流域)、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等等,这些今天已不见踪影的南海周边古代文明悉数记录在中国古代交往的古籍中。隋朝时,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等人由南海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途经造访焦石山(今越南占婆岛附近)、陵伽钵拔多洲(今越南的燕子岬)、真腊(今柬埔寨、越南一带)、狼牙修、盘盘等地,其经历见闻、风土人情、奇闻轶事都形成文献文字流传至今。
对于南海大繁荣时期的各国彼此交融的情景,西方殖民先驱们早有记述。1525年前后,西班牙探险家加西亚·罗萨途经菲律宾时,发现中国的大型商船每年到菲律宾贸易已成惯例。《菲岛史料》和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明代漳泉人的海外通商发展》中记录了中国商船在菲律宾贸易的盛况以及中国商船对菲律宾经济的重要性。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侵略者侵占马六甲海峡时,惊讶地发现海峡内停泊有大量大型中国船只。英国十七世纪旅行家托马斯·赫伯特爵士在其《非洲亚洲旅行记》中记录道:“每年1月间,当苏门答腊、加里曼丹、马六甲等地汇聚大批中国商船时,那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1680年至1703年的23年间,到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中国船只达1200艘,除大多数来自宁波、厦门、广州的船只外,还有一些来自日本、暹罗的做多国贸易的中国船。18世纪末,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的人口普查显示,马尼拉人口达4.2万,其中华人1.5万。
事实上,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一带一路”,中国始终在释放一种跨越古今的开放、外向、合作、互利、共赢理念。“丝路精神”已经完败所谓的“孤立论调”。
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正能量,让一些西方国家感到惶恐。当年,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推行“去中国化”运动,也是出于这种惶恐。
1571年,西班牙人打败了苏莱曼国王,夺取了吕宋岛。殖民者登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国色彩浓郁的他加禄人小镇马尼拉改造成西班牙化的城市。在利用中国商船建立起来的成熟航道攫取原始资本的同时,殖民者残酷对待当地华人,出台管制华侨的种种严苛条款,如限制自由、集体搬迁、驱逐出城等。在1603年至1820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先后6次大规模屠杀在菲华人。
在巴达维亚,荷兰殖民者自十八世纪初开始限制华侨入境,实施“身份证制度”,把没有获得“身份证”的华侨全部解押出境,流放锡兰(今斯里兰卡)做苦工。英荷东印度公司进驻东南亚多地后,也对中国商人的跨海贸易进行严苛打压。婆罗洲(今加里曼丹)、爪哇等地华侨都曾在大殖民时期深受迫害。
“清除”与“孤立”,是西方冷战思维的专长,是美国等少数国家围堵别国的惯用手段,是美国等国的利益集团借口干涉地区事务的一贯外交辞令。关于“自我孤立”的最好例证,是曾经有过孤立主义传统的美国试图以各种方式孤立古巴半个多世纪,结果适得其反,古巴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倒是美国把自己给孤立了起来。
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己。卡特以及有卡特式思维的人,应该读读南海的正史,正一正自己的史观,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教训。
专题:菲律宾南海仲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