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两个“少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结束第三次拉美行回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为“国是直通车”撰文解读此访亮点。
2016年11月17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在短短的7天内成功访问了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3国,并出席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主席这次拉美之行的主要看点有:
——在访问期间,将中厄和中智关系的定位,从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且深化了与秘鲁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习主席的拉美三国之行加强了中国与拉美三国的务实合作,使务实友好合作结出新的硕果。中厄、中秘分别签署加强产能和投资合作协议,助力两国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多元发展。
——中秘、中智签署战略对接谅解备忘录,大幅拓展合作宽度和深度。中秘、中智分别启动自贸协定升级可行性联合研究和升级谈判,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中国同三国共签署了4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涵盖经贸、金融、能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农业、环保、人文等广泛领域。
厄总统破例亲赴机场
习主席对厄瓜多尔的访问是中厄两国自1980年建交26年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这个南美洲第二高原国,因此,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打破厄《公共典礼条例》规定和总统不赴机场迎送外国元首的惯例,亲赴机场迎接和欢送习近平主席,并主持隆重的欢迎和欢送仪式。
中厄关系最能体现中国“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在两国联合声明中,中方表示愿加强同厄方技术转移合作,帮助厄方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其自主发展能力。中方还表示愿同厄方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合作,将积极参与厄灾后重建,就医院、住房等民生项目和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合作,为厄人民重建家园、振兴经济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中秘两国元首两个多月实现互访
今年9月,秘鲁库琴斯基就任秘鲁总统后不久首次出访就选择中国,两个多月后,习主席便访问秘鲁,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很少见,充分体现了中秘政治互信达到的高度。
11月21日,习主席在秘鲁国会发表的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面向整个拉美的重要演讲,深入阐述对发展中秘关系、中拉关系的建议、中国对拉政策主张以及中国外交政策和发展理念,从而加深了中拉整体的合作。习主席在秘鲁出席了APEC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为亚太区域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正能量、作出了新贡献。
习主席在秘鲁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出席了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并参观《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图片展和“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习近平指出,文化关系是中拉整体外交的重要一翼。要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举办为新起点,牢牢把握中拉整体合作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借鉴彼此文化成果,让中拉文明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为世界多元文化版图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通过这一活动,习主席将中拉文明互学互鉴推向新的高度。
中拉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11月24日,就在习主席刚刚结束拉美三国访问之际,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二份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政策文件,旨在总结中拉关系的经验,展望未来,全面阐述新时期中国对拉政策的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成为携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可以看到,习近平主席此次拉美之行,不仅提升了中国与这三个拉美国家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而且对中拉关系发展作出了规划指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拉美的整体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成为中拉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新起点,为中拉合作架设了一座新的桥梁。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 徐世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