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专家解析近期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特点及成因
2016年12月16日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遭遇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多地出现了重度霾,尤其是京津冀以及河北南部等地。应对持续雾霾天气,多地启动最高级别的空气重污染预警,北京发布了今冬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本次雾霾天气有怎样的特点?为何持续时间很长?未来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记者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
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马学款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赵天宇 新华网记者 李海韵
马学款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刘佳摄影
本次雾霾天气过程表现四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高、能见度低
记者:本轮雾-霾天气情况是怎样的?主要影响了哪些地区?
马学款:本轮雾霾天气从12月16日开始逐渐发展,除京津冀之外,河南、山东、辽宁、陕西关中和苏皖北部等多省区被雾霾所笼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有的部分地区重度霾,能见度低于3公里,空气污染较为严重,PM2.5浓度超过250微克/立方米,局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其中,河北石家庄从16日起更是出现了连续47小时的严重污染。
中央气象台12月19日6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12月19日6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
记者:本次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特点有哪些?出现的气象原因主要有哪些?什么时候开始消散?
马学款:这次雾霾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比较长,从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1日;二是影响范围比较广,截至昨天(18日)下午,霾影响区域已达142.2万平方公里;三是污染程度比较高,部分地区达到重度到严重污染;四是地面相对湿度大、能见度低,多地连续出现大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低于200米。因此综合来看,这是入冬以来北方地区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雾霾天气过程。
此次雾霾天气形成的气象原因主要还是12月中旬以来,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弱活动少,地面风力较小,逆温明显,大气处于一个静稳的状态,空气污染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较差,容易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的积聚,因此形成了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这种天气现象近年在冬季是比较常见的。
从目前的预报来看,20日黄淮等地将有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将对污染物有一定清除作用,霾将有一定程度缓解,但华北地区因为降水弱清除作用有限,同时因为降水还将导致空气湿度增大,能见度进一步降低。21日夜间开始,一股冷空气将影响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消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北京,22日一早大家醒来就会看到蓝天,往南一点的地方,比如河北中南部要到22日中午前后甚至更晚一些雾霾才会明显减弱。另外,污染物随风向南扩散,可能对江汉、江淮、长江中下游等下游地区造成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是否还会出现大范围雾霾
静稳天气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雾霾
记者:这次雾霾比较严重,中央气象台为什么没有发布霾红色预警?多地启动的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对缓解雾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马学款:中央气象台从2013年1月首次发布霾的单独预警,到今年已经有将近4年的时间了。霾预警的发布需要满足相应的业务标准,就霾红色预警而言,需要满足3个省区部分地区能见度降低到3公里以下,PM2.5的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PM2.5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只有河北局部地区。因此,还没有达到红色预警的标准。
17日至18日,陕西省宝鸡市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吴剑摄影
各地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最大的作用就是以最高的预警等级提醒各方关注、加强防范,尽量减少重污染天气的不利影响,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限制污染排放,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空气污染的程度。
记者:未来一段时间有没有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是否还会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
马学款:22日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华北,雾霾天气将被驱散。在这之后一直到12月底,北方地区冷空气虽然强度不大,但活动次数频繁,不会再次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但在冷空气活动间歇期,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陕西关中等地还将有短暂的轻到中度霾,但强度不强,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
12月17日14时左右,北京国贸三期80层实拍。
当日受雾霾天气影响,北京局地能见度较差。吴彦摄影
记者:是否出现静稳天气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雾霾?
马学款:重污染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因素,也与污染排放、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就华北地区而言,这里人口密集,城市集中,重工业发达,同时冬季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完善,比如说燃煤的大量使用,因此正常情况下排放都是比较高的;此外华北地形条件也比较特殊,西面、北面环山,地形比较“闭塞”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东北平原、陕西关中的地形也类似,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从气象条件及污染排放的实际情况来看,华北等地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控制排放措施,静稳天气时间持续超过2天,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霾,静稳天气持续时间越长,雾霾就会越重。(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