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支招重振东北经济:提速高铁建设融入京津冀大经济圈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朱晓颖 张素)“东北经济怎么了?”这个问题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再次被聚焦。
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引起广泛关注。
“历史上,东北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剖析探讨问题前,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黄燕明,想先为东北正名。
幅员145万平方公里、人口逾亿的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农业基地,书写下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许多个“第一”。彼时,国企、存量资产体格庞大,“共和国长子”的地位深入人心。历经开垦,“北大荒”变成年产70亿公斤的“北大仓”,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是东北人心头最骄傲的名片。
在黄燕明看来,东北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晚,市场意识相对较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国企“一柱擎天”,在席卷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易发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况。
“东北的人口红利最早用光了”,全国政协委员、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道出“人”的因素:过去东北国企多、农场多,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孩”,劳力稍欠。
2016年,多份振兴东北文件出台。其中,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列出14条“硬招”。
黄燕明看到的路径,是守住“旧的”,开辟“新的”。
在他熟悉的吉林,经济增速已筑底回升,成为老基地的新引擎。吉林“老三样”,汽车、石油、农产品加工,在阵痛中转型升级;“新伙伴”医药、旅游,成长为新的增长点。“吃皇粮”、“官本位”等旧观念,也需要卸甲说“再见”。
与黄燕明一道的共同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杜宇新,认为该把“屯的”盘成“活的”。
他们观察到,东北“窝电”“弃风”的现象比较严重,用电负荷低迷,机组闲置,但外送通道严重不足。与其白白浪费,不如在东北建设特高压交流电网,将大量富余清洁能源输送至中东部经济发达且缺电地区,为东北振兴打好“外联”基础。
杜宇新还建议把“凝的”变成“融的”。“现在高铁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东北似乎不够联通,应该加快进关入京的高速铁路建设,让东北经济融入京津冀大经济圈。”
“就像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样,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老工业基地转型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李维斗说。
“应该对东北有信心”,黄燕明说。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了重点调研,100多名委员和有关方面人士分16路、深入22个地市进行扎实的考察研究,相关报告、建议受到中央领导人的肯定、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说,振兴东北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坚定的信心支撑。现在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完)
专题:2017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