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让民间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提供助力
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8日电 专访:让民间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提供助力——访丝绸之路和平奖基金会主席邵常淳
新华社记者潘革平
“国之相交在于民,民之相交在于心。‘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之路,也是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之路。通过民间交往、加深交流、增进互信,厚植民意基础,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不竭动力。”丝绸之路和平奖基金会主席邵常淳日前在布鲁塞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邵常淳干练的语锋中透露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思考和观察。他表示,这是个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然而国际上相关负面言论却时常沉渣泛起。
邵常淳认为,其中既有中国实力上升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也有市场竞争、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带来的误解和偏见,但忽视民间人文交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很多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千差万别。与沿线国家稳定的政治和经贸关系是基础和前提,但良好的民间关系也必不可少。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天然属性使民间组织更具有亲和力,更易与不同利益、观念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为“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国际社会舆论。
邵常淳强调:“丝绸之路的精髓就是文化包容,就是破除意识形态,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树立文化自信。”他表示,一个国家在推广自身价值时,都离不开文化作为铺垫。例如,日本使用的是动漫、韩国是青年剧,美国宣扬的是人权等普世价值,而欧盟突出的则是自身制度优势,因此中国也必须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即强调“和平”“平等”“友好”的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理念。
邵常淳表示,在对外交流具体过程中,切忌强推中国概念、中国文化或价值观,而要认真倾听沿线国家民众的呼声,通过相向而行的努力,不断缩小认知鸿沟,真正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精神落到实处。
邵常淳介绍说,多年来他一直致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植人脉网络,聘请一大批当地的社会贤达担任顾问,拉近友好感情。由他担任理事长的北京和平之旅文化交流中心10多年来在国内外成功举办多场国际人文交流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美术和艺术交流平台。
由他担任主席的丝绸之路和平奖基金会所设立的“丝绸之路和平奖”,旨在弘扬丝绸之路精神,鼓励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推动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共创和平,共同发展。2014年5月19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上海获得首届“丝绸之路和平奖”。
邵常淳表示,“一带一路”框架下展开的新型公共外交可以更多地倚重海外华人、商界、非政府组织、大学、智库等民间力量,以推动形成一种跨国家、跨领域、跨阶层的社会网络。哪些领域政府的作用要强化,哪些领域让民间力量站在前台,这方面需要顶层设计,作出周密安排。在民间试水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发挥大作用,这一切都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指导。
邵常淳认为,当前情况下,服装、中餐可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可以充分利用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行业协会,组织更多的中餐海外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餐饮、中国文化深入普通家庭。
邵常淳最后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溯源两千年之久,“一带一路”倡议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文交流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努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复杂,存在着地缘政治矛盾以及语言、文化、宗教、制度、族群等各种深层隔阂,这一切都需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去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