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乎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观察)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乎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乎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新社记者张蔚然
18日出炉的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备受瞩目的重大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共对社会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此间党建专家表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创新关乎全局。
一些学者认为,十九大这一论断值得被放到建党96年的框架下观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共建政之前,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1949年后,经过“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阶段,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将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这一正确判断未得到坚持,直至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共“拨乱反正”,将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至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表述都未变化。
汪玉凯说,从上述脉络可以看出,重大理论判断的转换与新发展阶段的开启往往同时发生,其重要性关乎全局。随着中国由生存权社会转入发展权社会,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标志,首先就体现为正确认识当下的新矛盾。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杨永纯说,十九大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境,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极大丰富,改革分享机制基本健全,社会生产局面全面提升,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要求已从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转变到对美好生活追求;
二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这对现阶段人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有重大影响,报告平和理性地首先回答了中国自己的问题,也是以尊重历史现实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抱负与眼光回应各方期待;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阶段,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客观判断社会变革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并为建设美好中国提供思考范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解释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美好生活拓展了物质文化的外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纳入其中,同时也提升了其内涵和质量,不平衡指的是发展的领域范围,不充分则指发展的层级和质量。
汪玉凯提出,尤其需要满足的,是民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各方面的需求,以利于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
对新矛盾的论断在十九大报告中占据重要位置。汪玉凯总结道,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后三者所依据的现实基础。
围绕破解新矛盾,报告已经提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在具体部署上,专家认为十九大不少提法值得重点关注。
比如,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外界高度关注上述新动向。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对本社记者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就是城乡差异,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差异,扶贫攻坚的重点也在农村。抓住农村,等同抓住了新矛盾所包含的重点问题。
再如,报告将“绿色”置于更重要位置,不仅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章节予以论述,还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写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可见,主要矛盾变化后,发展的侧重点肯定也会变化。报告体现的这些新思维意味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提下,中国已决心进一步解决好瓶颈问题,为化解新矛盾规划好路线图。”戴焰军说。(完)
专题:中共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