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老地标的新记忆
(潮起海之南)海口老地标的新记忆
中新社海口4月19日电 题:海口老地标的新记忆
中新社记者 王子谦
栉风沐雨三十年,海南从一个边陲岛屿,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省会海口也从一座南方小城,向现代化的滨海花园都市前进。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在时代流转中有了不同意义。
钟楼与骑楼
在海口市海甸溪畔,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钟楼矗立于此。近百年来,她与对面骑楼老街隔长堤路相望,共同见证海口的变化。
“我小时候总在钟楼下玩耍,民国时这里就是码头,人流和货物在这集散。”家住海口骑楼老街的陈强,从小就听长辈说起先民下南洋的故事。
海口自1858年即被辟为对外口岸,大量海南人登船前往东南亚地区,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航贸易可达新加坡、泰国等地。1926年海口正式设市后,建设钟楼以统一计时标准。
与钟楼相对,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是中国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群,是闯南洋的海南人回乡后建造的融合中西方及南洋文化风格的骑楼建筑。
炭画师韩翠琼的小店“炭画世家”就开在骑楼老街,家族传承70多年的炭画生意随老街的兴衰而起落。韩翠琼说,当年老街商业发达,人流兴盛,后因历史原因也曾破败落寞,“如今经过政府修缮,热闹的老街又回来了。”
现在,海口骑楼老街业态重现,人气日增,街道两旁店铺相连,天后宫、骑楼博物馆点缀其间,文化活动接连不断,成为海南融汇“一带一路”交流的文化地标。
钟楼经历变化,但一直观察城市的成长。“钟楼对岸的海甸岛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不过用了20多年。”陈强感叹。
三角池与“闯海人”
30年前,年轻的大学教师王太喜,就是在三角池找到了“下海”后的第一份工作。
王太喜说,三角池是所有“闯海人”此生最难忘的记忆。在这个位于海秀路与博爱路、海府路三条路交叉地带,由于距人才交流中心不过几百米且求职者众多,当年自发形成了一个求职信息交流场所。
三角池曾经是个小池塘,当年的“闯海人”在附近的“闯海墙”上粘贴留言、互换信息。白天,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查找工作信息,夜幕降临,不时有年轻人唱歌朗诵,宣泄情感。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新潮之地也慢慢落后。由于三角池在老城区,建筑年代久远,房屋低矮破旧。海口市2017年对三角池片区进行综合整治,塑造具有文化内涵、承担生态功能、环境舒适宜人的中心城区滨水休闲空间。
如今,经过整治的三角池以崭新姿态呈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建筑风格统一,交通有序。海口市政府介绍,一面具有纪念意义的“闯海墙”将建在三角池边,闯海文化的特色历史记忆将得以保留。
中国城与高铁站
中国城是上世纪90年代海口最富盛名的娱乐场所,不仅装修豪华消费高档,还曾是日后诸多明星的发迹之地,以至于曾有“到北京登长城,到海南逛中国城”之说。
“中国城是当时海南夜生活的场所,也是时尚的风向标。”市民陈东华难忘当年中国城的兴盛,“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此后,定位豪华消费的中国城最终歇业。
几十年过去了,距离中国城不远的地方,海口高铁东站人流密集,在这个全球首条环岛高铁上的最大车站,每天要接发超过40对环岛高铁列车,发送旅客3万多人次。
“从海口到三亚,高铁时代最快只需一个半小时。”陈东华说,海口高铁站不仅是新的城市地标,更是海口城市南部区域发展的最大动力。
海南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也重新激活了中国城。不少人注意到,中国城最近以“文化娱乐综合体”的姿态回归,欲在海南旅游新时代续写辉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