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9年减税降费超出预期

2019年03月06日 03:5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2019年减税降费超出预期
  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社保缴费负担近两万亿元

  制图/李晓军

  核心阅读

  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税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

  □ 本报记者 万静

  2019年,我国财政政策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综合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两万亿元。这是国务院关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披露的。3月5日,预算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减税瞄准实体企业

  3月5日当天下午,在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代表们热烈地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很多来自企业的代表都深深感受到今年减税降费的诚意。

  这诚意体现在减税,是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减税的重点,是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减税的着力点是增值税。

  根据预算报告,2019年将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从而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全国人大代表吴彦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税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分析指出,2018年我国减负规模达到1.3万亿元,今年更要增加到近两万亿元,足见力度超出预期。而且此次减税主要对象是实体企业即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意义非凡。因此此次减税规模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市场活力意义非常重大。

  社保缴费实质下降

  除了减税,2019年的降费政策也是让企业感觉“内容极度舒适”。根据预算报告,从2019年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务必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2018年,我国停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等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延长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期限。2019年,要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

  施正文分析,企业单位社保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其中养老保险单位缴存的比例最高。此次下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存比例,是切切实实降低了企业费负。

  预算改革稳步推进

  预算报告要求,牢固树立预算法治意识,全面落实预算法,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基本完成,使得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规性不断提高,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针对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问题,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之目的。

  地方债纳入法治轨道

  预算报告提出,2019年要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强风险监测分析,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问责一起,通报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不能简单从债务本身去考虑问题。化解债务不是要消除债务,不是把债务变成零,而是要将债务控制在合理水平。

  施正文认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又要增加投入、减税降费,因此“地方债”的风险防控压力也就很大。做好“地方债”风险防范工作强有力的措施就是加快“地方债”的法律规制,加紧制定有关地方债务的法律法规,将地方债务的管理、监督以及其他各方面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使“地方债”的监管不仅有章可循,更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来保障“地方债”的风险防范能够落到实处。

  本报北京3月5日讯  

【编辑:陈海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