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背后的历史之思、未来之问
中美经贸摩擦背后的历史之思、未来之问
历时一年有余,磋商凡十一轮。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经贸摩擦,正演变为一场举世关注的意志较量。
一方是美国出尔反尔、步步紧逼,以“变脸”为常态,以极限施压为武器;一方是中国不卑不亢、坚守底线,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际秩序。
有学者判断:中美关系空前复杂,进入了世界史上少有参照的“无人区”。
局势固然错综,却也并非无迹可寻。把美国一年多来对华的反复施压放入中美关系的历史长河,涤荡过后,显露出一个清晰的事实:
一个奉霸凌主义为圭臬的发达国家,面对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中大国,打压制衡之心从不曾变,干扰涉足之意从未止息。当对方国力上升逼近其“警戒线”,出手遏制几成必然之举。此时,吞声俯首换不来一时平安,包容谦和绝不等于无原则、无尺度、无边界地躲闪退让。
从五千年文明深处稳步走来的中国,从来都有经风历雨的胆识与骨气,自古不缺护卫家园的英勇与不屈。“天下大同”的传统智慧,赋予中华民族以宽广胸襟,使其对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卓著,为世界的共同利益挺身担当。
在这场指向中国的贸易战中,受到伤害的不只中国,更是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秩序、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和平发展的人类进步潮流。
面对经贸摩擦升级的威胁,中国原则立场始终坚定:“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发展,我们不愿打;因为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全面自信,我们不怕打;为了捍卫尊严与底线,必要时不得不打。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关于“打”的有力回击,传递出一个大国的理智、包容与自信,也增强着各国共同维护发展秩序的决心与勇气。
“不愿打”的历史之思、现实之求、未来之愿
“不想打”“不愿打”“绝不打第一枪”。
从2018年到2019年,从第一轮到第十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中方的态度和立场始终未变。对一个经历过漫长艰辛解放历程的民族而言,对一个因改革开放而迈向现代化的国家而言,“不愿打”不仅仅是对外表态,其背后,有历史之思,有现实之求,有未来之愿。
当今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明白开放的意义,更知道稳定的珍贵。
从“南海边的一个圈”,到新时代“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从“几乎被开除球籍”的弱国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命运为改革所塑造,因开放而改变。
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以200多倍的经济增长造就“史诗般的进步”,书写了世界当代史中极富传奇性的一章;因为改革开放,等同于一个欧洲的人口在四十年间成功脱贫,写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因为改革开放,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相继问世,改变了世界科技竞争格局;也因为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地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从后发国家向先进国家嬗变。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获得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其重要、其珍贵,连蛇口码头的南海渔民、鸡毛换糖的义乌小贩都深深懂得。当前,中国正处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更是至关重要。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策聚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度推进主动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所以,在中美经贸谈判的多个交锋场景中,中方都一再表明“不愿打”,始终以和平稳定的战略大局为重。这背后,正是中华民族经历深邃历史思索后所获得的清醒自觉。
当今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执着于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更坚持发展共赢的外交理念。
“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一个文明悠远、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的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式。五千年文明绵延博深,统治者以“大邦柔远人”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知识阶层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平民阶层以“天下太平”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个民族虽然也经历过战乱、分裂、衰微,但和谐、和美、和睦始终是主脉,“天下一家”的和平主义、“中和之道”的平衡智慧始终是主流。
现代与传统相因。
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一直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进入新时代,中国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倡导者和推动者。“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在2014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援引中国古语来表达各国携手并进方能成就世界美好未来;“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在2015年访问美国期间,习近平主席引用孟郊的诗句来阐述国家之间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重要性;“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2019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刘向名句,重申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历史大势。在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视野下处理中美关系,中国从来以大局为重,一直积极谋求、真诚对待对话与谈判的机会。认真关注这十一轮中美经贸磋商的人们会发现,作为经贸谈判桌上的双方,美国已经形成了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主向,中国却始终以谋求双方历史新共识为努力方向。
这里面,有大国的清醒,有大国的胸襟,有大国的容让,也有大国的人类视野——
当今世界,可能没有哪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战,更能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向,世界人民的福祉。
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经贸摩擦,发生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发生于两个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之和已经达到50%的大国之间,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见,其对全球经济走向和世界人民福祉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就在5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政府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产生的成本几乎全部由美方承担。如果中美之间所有贸易都被加征关税,短期内将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约0.3%,其中一半的减损来自商业和市场信心受挫。报告警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可能会严重挫伤商业和金融市场情绪,扰乱全球供应链,进而危及全球经济复苏。
而这,正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景象。
“不怕打”背后的时与势、道与义、情与理
贸易战非中国所愿,但我们能够承受。
经过一年多来的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反复较量,美国一些政客对华贸易战“易胜”“速胜”的论调早已被“打脸”。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从来不怕打,支撑我们的,是大国的自信、底气和力量。
应对贸易战,中国有“天塌不下来”的信心。当前,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时与势在中国这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绝不是美国恩赐,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重建”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过去的发展主要靠的是自己,今后的发展壮大还是必须靠自己。
应对贸易战,中国有承受冲击的弹性和韧性。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欣欣向荣,2018年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6.2%,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逾1.5亿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会聚于斯,必将使这片热土迸发无限活力。
应对贸易战,中国有广袤的战略回旋空间。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不断拓宽朋友圈,出口市场更加多元。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世界早已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对世界各国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各国极为看重的“世界市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正稳步迈向中高端,各国在新兴科技领域与中国合作的需求无法人为切割。
一切底气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全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是我们“不怕打”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回望,经历了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百折而犹向前,什么阵仗没见过?秉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总是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反而推动民族精神、意志、力量一次次升华,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透过历史的显微镜近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中国人从来正道直行、毫无畏惧。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对中国在政治上遏制孤立,在经济上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包围威胁,其中不乏两国在朝鲜半岛等地的直接冲突,结果是美国充分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选择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打开了建交的大门。
中美建交后,美国从未放弃对中国防范遏制的一手。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奥巴马政府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即后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把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项庄舞剑之意昭然若揭。2014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美国对越过这道红线的国家从来不会心慈手软,从前对苏联、日本如此,如今对中国也不例外,这与“挑战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外交姿态无关。本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在对华遏制方面一脉相承且变本加厉,正式给中国贴上“战略竞争者”等标签,并使出过时的贸易战武器。可见,从更长时间轴上看,霸凌主义的侵袭,中国躲不过、绕不开,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挑战。如果需要以战止战,中国人的字典里,绝无“惧怕”二字。
“必要时不得不打”事关安全底线、发展利益、民族尊严
山雨欲来之时,没有人能以晴天自欺。
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征程中,不论是直面革命时期的强敌外辱、驯服建设时期的“拦路猛虎”,还是勇渡改革开放时期的深水险滩,中国人从来不乏在关键时刻奋勇搏击的勇气胆魄,历来不缺昂扬之姿与必胜意志。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习近平主席以此表明中国对重大原则问题的坚定态度。而美国在经贸问题上的步步紧逼、花样翻新,所指向者正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核心利益。事关民族尊严与国家安全,我们寸土必争;蓄积已久的力量在严峻挑战面前,自会凝筑成新时期的钢铁长城。
不得不打的“必要时刻”正在来临。不断升级的经贸摩擦背后,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改变,是美国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冷战思维和霸权心态。我们唯有丢弃幻想、坚决应战。
一年多来,中国“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决心清晰彰显,而在一次次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缠斗中所表露的诚意与努力,也逐渐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乃至敬重。世界正在见证,中国的冷静反制,既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全球经贸往来的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美国可能获得了堂吉诃德式的短期利益,但正在失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战略利益;正义和胜利必然在中国一边,历史的选择必然在中国一边。
不受欢迎的贸易战,是对中国与各国携手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合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次考验。跳出贸易战看贸易战,中国自有清醒的战略判断——
首先,打是为了不打,贸易战最终指向的依然是一张平等协商的谈判桌。在中国人眼中,国与国之间没有化解不开的仇怨与敌对,寻找共识、谋求共赢发展永远比非此即彼的殊死争斗更重要。浩瀚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个国家,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要把中美关系搞好,而没有一个理由要搞坏中美关系。
其次,积极应对贸易战,不是为了压倒谁、击垮谁,而是要对内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外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场贸易战中,只要我们不但没有与全球价值链脱节,反而更加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经济不但没有溃退,反而更为稳定健康,那么,我们就已经赢得了胜利。为此,加强核心科技研发应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性作用和竞争活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并扩大就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加快自我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根本之道。
最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要的当是精神振兴。国人在这一特殊时刻共担风雨、同心协力,自可强化新时代的斗争精神与家国情怀,迷茫摇摆者也将擦亮双目、振作信心,从而把国家发展的前景看得更为真切,将自强自立的脊梁挺得更加笔直。
和平永远最可宝贵。贸易战无非是一种比拟之说,毕竟不是真枪实弹,到底没有战火纷飞。经过这一场淬炼,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
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历史已经证明,40年来,每一次中美经贸关系的重大突破,都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贸易战,如果我们能够将可塑造、可控制的贸易战转变为中美矛盾的释放点和调整阀,转化为新时期深化两国相互认知的平台,未尝不是应对考验后的一大收获。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今天,这片大海正因骤雨侵袭而排浪劲涌。风浪总会过去,而大海依旧深邃辽阔。我们期待着,在全体“护海人”的坚定捍卫之下,这片海域能够托举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日出,映亮合作共赢的新航程与新奇迹。
(作者:关铭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