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睡”乡村的再生:艺术之力唤醒乡村振兴之魂
中新社大理7月12日电 题:一个“沉睡”乡村的再生:艺术之力唤醒乡村振兴之魂
作者 胡远航 黄小桐
乡民全员出动,欣赏一场在“空中稻田”的演出。第一个节目,唢呐、三弦吹响,村里的金花、阿鹏,唱起白族调、抽起霸王鞭。第二个节目,城里的乐队、歌手出场,贝斯弹起、爵士乐响。
这是芒种,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羽镇佛堂村举办的插秧节的一幕。当日,和千余名村民挤在一起观看演出的,还有《新周刊》创办人、原执行总编封新城、舞蹈家杨丽萍、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总裁黄翔、建筑师八旬等文艺名人。这对凤羽这个山乡来说,恍若过年。
事实上,就在4年前,凤羽还面临着和众多乡镇一样的困境。地处苍山之首、洱海之源头的凤羽,虽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眼中的“桃花源”,却鲜有观光客涉足;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当地工商业乏善可陈;约3万常住人口,或老或小,少有青年留守。
转机出现在2016年,封新城和凤羽返乡人士陈代章合伙,在这里开始探索以艺术、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随着一系列空间艺术装置、文创项目陆续植入当地田园景观,凤羽正在变成中国最大的露天美术馆。
从绵延的邓凤公路进入凤羽坝子,映入眼帘的是这个露天美术馆的第一个作品——本土艺术家周正昌用钢筋扎就的艺术装置“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黄、白、红三个“苹果”,仿佛三颗巨大的种子,嵌在土地上。再往前走,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八匹骏马在湿地上纷至沓来,组成空间艺术装置“白驹过隙”。不远处的古梨园内,架在空中的稻田剧场稻浪翻滚,已是村里不折不扣的“网红”景点,见诸各大媒体的插秧节和白米丰收节就是在此举办。
“以前走在地里,我们只关心庄稼长得好不好。看到摄影师们拍摄的凤羽坝子和稻田,才发现家乡原来这么美。”凤羽乡民马映科告诉记者,当村里的民间艺人和中外艺术家们一起登上稻田里的舞台,他由衷地感到骄傲。
近几年来,除了植入一系列艺术装置外,凤羽还举办了各种文创活动。芒种办插秧节,夏季做寻菌之旅,秋收办丰收节,平时还有各类讲座。
慢慢地,参与进来的乡民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渐凝聚共识:村内要保持干净,应更珍视古建筑和民族文化。更让人高兴的是,不少年轻人也回到家乡投入乡建。
“90后”杨震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在检察院工作的他,回到凤羽加入陈代章的团队,以图、文、视的方式,推介家乡的菜籽油、蜂蜜、稻米等好物。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因为它太封闭落后了。但现在,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乡村赋能。”杨震说。
两个月前“五四”青年节,属于村内年轻人的青年文创空间“白米仓”正式建成。一匹红马雕塑,矗立在曾经的凤羽二中教学楼楼顶,召唤着凤羽年轻人“以梦为马”勇往直前。
“乡村,应该是富而美的。如今,我们才刚刚起步,想做的还有很多。”陈代章介绍,下一步,“风柜图书馆”、“天空的草帽美术馆”、大涧口古村落乡愁公园等一批项目还将陆续在凤羽建成。
“希望那时候,我们的乡村,能成为人人向往的故乡。”陈代章说。(完)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11日 12:40:22
- 2025年01月10日 18:39:24
- 2025年01月10日 15:01:14
- 2025年01月10日 14:56:16
- 2025年01月10日 10:12:26
- 2025年01月10日 08:50:26
- 2025年01月10日 07:21:31
- 2025年01月09日 17:01:41
- 2025年01月09日 16:55:10
- 2025年01月09日 15: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