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阐释未来中国的“有为”与“不为”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电 (黄钰钦)如果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比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在描绘未来中国的过程中,将从何处“着墨”,又将在何处“留白”,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的次日,中共中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透过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委、国家发改委、中国科技部等部门,介绍和解读全会精神,对未来中国的“有为”与“不为”进行了集中阐释。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在会上说。
他指出,《建议》深入分析了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规划《建议》本身正是为中国未来将在何处“有所作为”指明方向。与此同时,中国将在何处“有所不为”同样令外界关注。
从国内发展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被视为在规划《建议》当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然而,在新发展格局之下,对外开放的地位是否会因此下降?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韩文秀说,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来,中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地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持续地提升,这也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至于科技创新领域,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一表述是否意味着中国未来科技创新将“关上大门”?对此,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明确,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
与“闭门造车”相反,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王志刚强调,中国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机会和便利条件,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一片热土。
从国际形势看,外部环境对于中国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至关重要。中美经济存在“脱钩”的可能性是否会影响中国远景目标的实现,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韩文秀表示,在“地球村”越来越小的当今时代,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没有好处。
在明确了“有所不为”之后,韩文秀还列出中国“修炼内功”的方向——改革、开放、创新。他指出,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的“有为”还是“不为”,都离不开对未来风险挑战的判断。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既来自国际又来自国内。
“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使中国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宁吉喆说。
他指出,面对今后五年的风险挑战,《建议》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蓝图,历时近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不断针对外界的关切答疑释惑。从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亮相到首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聚焦关切,未来中国的“有为”与“不为”或在其间显现得愈发清晰。(完)
- 专题:十九届五中全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6日 15:43:26
- 2024年11月26日 11:04:01
- 2024年11月26日 10:59:56
- 2024年11月26日 10:44:36
- 2024年11月26日 10:22:56
- 2024年11月26日 10:13:36
- 2024年11月26日 09:29:13
- 2024年11月25日 15:02:57
- 2024年11月25日 14:51:40
- 2024年11月25日 14: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