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丨五中全会公报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昨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会同时也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此背景下,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展望未来,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又有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的未来“宏伟可期”
更强调高质量发展
走过“十三五”,我国经历了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外部经济环境风云突变,但我国依然交上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单——全会明确,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说,有这样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未来“宏伟可期”。
韩保江:我们这么多年积蓄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尤其是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以及形成的广阔的市场空间都为我们实现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两个目标放在一起,总体给我的感觉是宏伟可期。
全会从经济、法治、文化、教育、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之所以要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是基于两个大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黄群慧:这个设计拓展到2035年,十九大我们已经规划了两个百年目标,2020年就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了,站在这个历史节点,我们当然要思考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尤其国际环境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包括经济世界经济低迷等等这些我们有更长远的考虑。
相比“十三五”时期的目标是要“中高速增长”,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的目标,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没有提及具体增长数字,而是用六个“新”来概括和勾勒: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没有数字并不代表没有速度和发展体量,而是更强调高质量发展。
王昌林: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了。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在质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的量的合理增长,因为也不可能没速度,没速度那就不叫增长、发展,要充分发掘潜力,实际上就是要让我们的潜在增长率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创新内涵有所升级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立国之基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黄群慧说,相比“十三五”时期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次全会提出的创新的内涵有所升级。
黄群慧:现代化的一个根本发展动力还是来自于创新,因为我们以前科学技术的一些成果的源泉,以前是学习模仿阶段,我们到了需要自主创新发展阶段了。所以说我们要强调自主自强的去创新,尤其是卡脖子的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核心的基础工零部件、原材料,这些东西本身想靠引进模仿是学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王昌林分析,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
王昌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通过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包括创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它是基础。我们的研发投入很大程度上或说创新都是依托于实体经济,比如服务业,它也是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其他都无从谈起。
全会还明确,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此,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认为,改革开放40年最能体现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产业链体系。这是我们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看家法宝。十四五时期,要让这个看家法宝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韩保江:因为产业水平是跟产业链水平成正比,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产业链不能实现现代化,实体经济就不能实现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现代化,要建设现代化强国,最核心的是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让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为什么是“战略基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如何才能更好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核心是什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究竟“新”在哪里?
提高中低阶层群体收入
是扩大消费、扩大内需重点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居民收入提高,尤其中低阶层群体收入的提高是扩大消费内需重点。
曹远征:只要中国居民收入,尤其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就在持续扩大。中国的传统产业就可以维持,同时也为中国新产业的出现奠定了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内需尤其最终消费内需的扩大,变成了战略基点。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认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支撑着中国经济自主化,实现我们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选择。但是扩大内需不等于封闭,反而对世界经济有拉动作用。
韩保江:内需扩大了,必然要扩大对海外产品的进口,对海外产品的进口增加,实际上是扩大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的带动。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源或国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统一的,不是相互割裂的。
全面深化改革
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全会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曹远征举例,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过程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曹远征:农民市民化牵扯到向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医疗等等。所以我们及时提出五位一体要深化改革,就需要有为的政府来扩展有效市场。如果这些改革不能深化,政府不能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即使农民工收入增长,他也不能有效转为消费,变成无效资产,在农村变成宅基地的漂亮房子。
韩保江分析,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各种要素得到了充分的配置,各类经济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充分的释放,才能不断做大“蛋糕”,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打造坚实物质基础。
韩保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是提升我们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整个福祉最大化的一个唯一的路径。但是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等于否定看得见手的作用。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和传统的市场相比,它本身就是由两只手来相互补充,互有分工,来调控经济配置资源的。
促进农村和城市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曹远征认为,“中国特色”的核心就是全会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指出,要把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徐洪才: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比如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流动,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另外要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入到农村、农业,带动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发展。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曹远征认为,十四五期间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人进城”的困难,满足“人进城”的需要。
曹远征:这背后牵扯一整套社会体制的安排。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等,这些软的基础设施提供就显得更为必要。一个有为的政府要在这方面从事改革、扩大投入,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然后满足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换言之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而不再是以工业为主导。
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还包括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等。
在新的五年里,我们的绿色发展要继续做好哪些工作?如何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推进贸易创新发展?为什么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哪些方面来实施?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就是绿色
中远期发展目标离不开绿色发展
在生态环境方面,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此,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就是绿色。
徐洪才:生态环保低碳,未来到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这些中期、远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的发展。把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这里应该要分解成很多具体的指标,也要形成机制。比如说碳交易,形成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同时政策引领,还有一些有效的生态补偿,协调区域之间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筹兼顾,最终整体上提升我们的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守住”?
徐洪才:总结过去我们在先发展后治理这方面的一些教训,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要统一起来,同时要有底线思维,要把绿色发展,环境的治理放在优先的位置。在这个前提下再安排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同地区,它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要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各就各位,从实际出发。
促进体制机制转变
构建更有利的贸易营商环境
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表示,提出贸易创新发展,就是要促进我们的体制机制来进行转变,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监管制度、发展模式的调整,来构建更有利于要素流动,促进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结合型的贸易营商环境。
东艳:所谓贸易创新发展就是我们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贸易面临的很多新形势,比如说在面对全球保护主义的情况下,如何促进稳定外贸,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体就是通过贸易投资的一些便利化的创新措施来实现。比如烟台自贸区提出了海洋融资风险监管评价体制的闭环管理措施,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提出了保税矿产筛分监管新模式而适应大宗产品贸易。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利用发展机遇发展相关产业
全会还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徐洪才表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不可阻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就是要利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机遇,发展相关的产业,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带动我们产业结构的变革。
徐洪才:比如养老保障,还有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很大的短板。现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并不完备,因此需要国家层面上来予以协调解决。与此同时也要利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机遇,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健康产业体系,这样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会形成合力,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下降。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则指出,人口老龄化也预示着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技术创新将变成核心问题。
曹远征:人口老龄化区域的年轻人在减少,社会劳动力也在减少,这时候除了老年人部分参与劳动,提高社会劳动参与率以外,更重要的它预示着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在变化,那么今后它更是依赖技术进步,而不是依赖于人力的投入。技术创新就变成核心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等,这些可能是重要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应该做为重要的战略的来考虑,应对人口老龄化。
- 专题:十九届五中全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11日 12:40:22
- 2025年01月10日 18:39:24
- 2025年01月10日 15:01:14
- 2025年01月10日 14:56:16
- 2025年01月10日 10:12:26
- 2025年01月10日 08:50:26
- 2025年01月10日 07:21:31
- 2025年01月09日 17:01:41
- 2025年01月09日 16:55:10
- 2025年01月09日 15: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