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周锐 俞岚
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不”,好在最后关头,一个小范围的磋商“挽救”了整个德班会议。
11日清晨,“加时”近36个小时的气候谈判落下帷幕。当听了一整夜雨声和争吵声的代表们走出会场时,不远处的德班体育场已经被阳光照亮。
从天空上看,体育场的拱顶就像一个横放的“Y”。两条曲线汇成一股的设计,暗示种族隔离的废除。但有人说,这也预示国际气候谈判“双轨”制将在德班终结。
好在一夜风雨后,《京都议定书》还活着。190多个与会方一致同意把《议定书》的法律效率再延长5年。明年5月,议定书附件1国家将提出自己的量化减排指标。
但从过程来看,发达国家“降低要求”的企图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委内瑞拉谈判代表克劳迪娅•萨勒诺认为,在缺乏减排数据要求的情况下,《议定书》只是在形式上得到延续,其最大作用是“让欧盟能开一个光鲜的发布会”。
各方观点无法统一,《议定书》工作组主席选择强行通过文件,现场一片哗然。克劳迪娅•萨勒诺随即质问说,这是什么样的民主程序?
“要民主,也要讲效率”,主席的回答相当淡定。但在敲锤的一瞬间,他的手还是抖了一下。现场的摄像机捕捉到了这一细节。
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LCA)会议随后召开,克劳迪娅•萨勒诺再度成为主角。“我们不能为了1000亿美元就卖了《议定书》”,她透露,有人威胁她说如果不同意LCA,就没有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
受到威胁的还有印度。欧盟、小岛国今天再度出招,强调其他国家必须加入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本次大会,欧盟一直希望将“是否同意其路线图”打造为“是否阻碍谈判”的判断标准。有传闻说,印度将是这一标准下的“替罪羊”。
近来,一些攻击印度的文章陆续出现在西方媒体上,这让印度十分警惕。该国发言人强调,印度不会受制于这样一种恐吓,气候变化辩论的中心是平等问题,各国都不能转嫁责任。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随后也发言力挺印度。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看你在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很多国家并没有兑现承诺。“要大幅度减排,减了吗?要提供资金,提供了吗?该做的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还有什么资格在这讲道理!”
最关键问题再度陷入分歧,中国、印度、欧盟和美国就地展开了一场小范围磋商。幸运的是,他们这一次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欧盟印度当场“握手言和”。
在此之后,大会就鲜有阻碍。俄罗斯依然提醒各国加快进度,“我们的飞机两个小时之后就要起飞了。”主办方也安慰那些需要改签机票的代表们说,南非航空已特意增加了飞往约翰内斯堡的航班,座位很充足。
(中新社南非德班2011年12月11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