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柏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2月20日举行记者会,宣布修正此前公布的2004年度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并对1993年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正。此举广受嘉许,称大陆开始有勇气正视经济统计数据的漏误了,观念正日趋务实。
不过,大陆各界对GDP数据修正关注的热度之高(包括媒体爆炒“国力被低估”这一消息),似乎也传达出另外一种信息:尽管数据是修改了,但大陆各界的GDP情结却丝毫没有弱化,甚至重新拾起了“超英赶美”的旧梦……
对于经济发展数据的膜拜,现在连民间都热衷起来,这让笔者深感不安。
在大陆此次经济普查系列数据中,本有许多数据更值得关注。如在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上,大陆被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一成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其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这与世界大企业不低于5%的比例相距甚远。
再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超过千亿元的省份全部出自东部,中西部为零,区域发展极不平衡;2004年第三产业利润排行中,房地产企业利润总额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信息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居第三位,几成暴利行业等等。
没有创新的GDP就是“从左兜掏到右兜”的低水平发展。一位研究中日经济的日本学者曾表示,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重要的指标。学术界一般认为,无论是名义指数还是购买力平价指数,这个GDP只有在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才有可比性。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其增长率意义并不大,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先进国家。
尽管胡温新政近三年一直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创新能力”,但据说在大陆各地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GDP增长依然会堂而皇之地成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指针。换言之,如若这一热度不修正,大陆经济结构性的矛盾仍无化解之期。
笔者以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和衔接到市场经济,作出了历史贡献的GDP数据是该修正了,但是政府更应看重的,当是创新力比重!
(2005年12月21日)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