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治暗访钱钟书

冯大彪

  一般人知道钱钟书先生,多是因了他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围城》,其实他更是一位大学者,甚至有人称其为“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与夫人杨绛先生光捐给国家的稿费就有上千万之多,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做,他幽默地说:“我姓了一辈子钱,还要钱干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新社记者邓国治女士,刚从新闻部调到专稿部,便接受了一个任务,要采访钱钟书先生。新闻界的人都知道,钱先生淡泊名利,一般的采访都婉言谢绝。于是邓国治便邀了一位与钱先生熟稔的朋友,以看望的名义前去坐坐。

  如此的“暗访”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时间不能太长;二是不能没完没了地提问题;三是更不能用笔做记录。据邓国治说,做客完了,实际上还不到半个小时。

  之后,邓国治的文章写出来了,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后被香港《明报》月刊登载。不久,被我一个朋友苑先生知道了,他是北京一家很有影响力杂志《人物》的资深编辑,提出欲全文转载,我告知邓国治,她很高兴,于是便将一份复印件让我寄给了苑先生。

  那时候,《人物》杂志的编辑工作特别认真,正式出版前的“校样”必须经作者和被采访者过目。当时专稿部还在北新桥办公,我清楚记得,当苑先生寄来“校样”的次日,未料邓国治突然去世。我只好将实情打电话告诉苑先生,苑先生说:“我们想先请邓女士过目后,再请钱先生审阅的,现在只好直接去请钱先生审阅了。”

  过了两天,苑先生打电话告诉我,说钱先生看了邓国治写的稿子,称赞文笔好,结构巧,内容得当。又了解了邓国治的情况,深表遗憾,最后说:“她是一位有才华的记者,太可惜了!建议原文照发,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动,而且把名字框起来。”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