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专稿部的三位领导

孙殿伟

  我自1955年下半年至1962年7月在总社专稿部工作(期间“反右倾”后曾下放去广东、云南一年),当时我的顶头上司是章欣潮、王纪元和洪丝丝。他们给予了我极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与长者相别虽已40年矣,然而他们的高尚风范在我心中留下的投影仍然是这么清晰,这么隽永。

  这三位领导人的高尚品德首先表现在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个人名利的淡泊上。洪丝丝同志很早便是南洋知名的报人,回国后任中侨委二司的副司长,1957年“反右”之后被贬至中新社,名义上是专稿部副主任,实际上只负责专稿部一个组的工作。我与他相处的这段时间,恰恰是他身临逆境之际,但我一点也看不出他任何失落、沮丧的表情。他身材修长,戴一副金边眼镜,样子很斯文和蔼。他的神态、举止处处透露着一种朝气。他每天准时上班,常常是手臂上挎着一柄阳伞,昂首阔步地走路。他的衣着朴素,却十分整洁。他的办公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看稿十分认真细致,经常是逐句推敲,连标点也不放过,可又从不拖沓,我交给他的稿子,他总是当天审阅完毕。他和我们讨论起问题来,常常是面带笑容,侃侃而谈,条分缕析,令人折服。我从他对人处事的态度上,看出他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人。

  王纪元同志也是海外的一位知名报人,听说他曾和郁达夫共过事,很早就在南洋的一些爱国侨报里担任领导工作。章欣潮同志在解放初期就做过辽东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他们都是资深的老干部,调来中新社后虽居副社长之职,但实际管的只是一个专稿部。然而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勤恳敬业,深思熟虑,周密擘划,全面贯彻爱国主义方针,力排宁左勿右思潮的干扰,所有这种种表现都显示出他们一心想着事业,忠诚地执行着党的正确路线,一点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

  这三位领导人另一个共有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对外宣传经验,并有渊博的知识。洪丝丝同志在审阅稿件中曾给予我很多指点,他经常引经据典,可说是博古通今。有一次他对我谈到引用数字的问题,他说经济稿件当然最好引用精确的数字,但有些大约的数字也不是绝对不可用。他给我说了一个故事:刘邦未定天下时,有一次正吃饭,张良来见,刘邦向他问计,于是张良畅谈起天下大势和治邦之策,谈到兴浓处,张良拿起刘邦酒杯旁的一双筷子,蘸着酒在桌上比比划划。这席对话为后来汉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策略基础,后人有诗曰:“留侯预为汉室谋,借箸代筹四百年。”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实际的统治时间为406年,诗中谈400年这样一个概数也是可以的。

  王纪元同志在工作上从来不慌不忙,遇事应付裕如,效率极高,这说明他学问的功底深厚。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喜欢在走廊上踱步。当时中新社在王大人胡同的办公楼,走廊的长度约有50米。纪元同志在没事或思考问题时,就走出办公室,从走廊的这头到那头来回踱步。他的个子不高,腰杆笔挺,走路时目不斜视,步子稳健,皮鞋发出咯咯的声音很有节奏。他这样来回踱步,有时要持续一两个钟头。纪元同志的思路和文笔都很敏捷,有一年他出差去四川,回来后写四川纪行,一天一篇,连续十几天就写出十几篇通讯稿,而且篇篇稿子都是内容充实,文笔优美,可见他的才情之茂和记忆力之强。

  欣潮同志很早投身于革命事业,但在戎马倥偬中仍不忘读书。他读的书很多,而且门类很宽,举凡小说、杂文、散文、诗歌、哲学、社会科学等等,他都喜欢看。他读书很认真,很精心,凡书中精彩的段落、句子,他都划上齐整的红杠杠。他家里收藏有大批的书,还有很多字画、印刻。他常喜欢与我谈文评诗,教给我很多知识,后来还送给我几十册书。我钦佩他的博学多才,也感激他的谆谆教诲。

  这三位领导同志都没有任何架子,平易近人,态度谦和。特别是我后来到下面接触到一些基层领导,领略到他们那种十足的官气之后,就更加怀念昔日我那几位亲切和善的老首长了。那时候总社的人对章欣潮同志都叫“章老”,我也随众这样称呼。现在回想起来,“章老”的称呼虽表示尊敬,但当时欣潮同志并不老,这样称谓实际变成了人未老名先老,实非恰当。我特别难忘欣潮同志对我的关爱之情。三年苦难时期,物资非常缺乏,食堂里天天吃粗粮,难得吃上一顿白面馒头。那时我爱人在天津,我单身一人住在王大人胡同10号的大杂院里,有不少星期天,欣潮同志来叫我一同去华侨服务社餐厅吃广东叉烧色(高价专卖食品)。其实新潮同志自己的经济也并不富裕,他在困难中还照顾到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啊!有几次,二司的司长肖林同志在华侨餐厅见到欣潮同志和我时,总是笑着说:“又碰到你们师徒俩了!”的确,欣潮同志不仅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恩师。按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天地君亲师”,这人世上除父母之外,要算师恩是最深的了。因此之故,当我远在数千里之外以致很晚才得知恩师已去世的噩耗时,不胜伤感,而恩师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深深铭记于我的心中。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