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汶川地震报道的意义解读
高钢
汶川大地震那些惨烈的场景、全国抗震救灾那些悲壮的日夜,都已经凝结在《中国式震撼》这本厚重的中国新闻社汶川大地震报道专辑中。
依次翻动着书页,我重新目睹着灾难,重新体验着伤痛,重新领悟着中国,重新感受着历史。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上苍似乎用它全部能量,刻意安排了如此残酷的方式,考验着我们这个正在谋求复兴的东方民族。
年初冻结了中国南方的大冰雪,5•12汶川发生了震动整个中国的8.0级地震,夏天再度降临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
在这些一个个接踵而来的突发灾难与危机面前,中国领导层和中国人民表现出的镇静、坚韧、团结、相助、友爱、奉献,表现出的应对天灾人祸的大智大勇,足以解读这个民族繁衍数千年至今兴盛不衰的真谛。
当一个民族能够被灾难召唤、为灾难凝聚、向灾难行动的时候,这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由于我曾经在和中国新闻社毗邻的新闻机构工作多年,我和这次赴灾区报道的许多领导和记者相识。
在这部报道专辑中,当我看到郭招金社长这位以书为友、与茶为伴的飘逸君子在北川废墟采访灾民时,又一次感受到中国新闻社书卷气背后对祖国和人民赤热的肝胆。
当我看到刘北宪总编辑用文字勾勒都江堰灾区的冷峻画面时,又一次感受到中国新闻社忠于真实、不尚浮夸的报道精髓。
当我看到近百名记者从各个角度对汶川地震悲惨实况的记录,对一个个拯救生命、抗御灾难的动人场景的描述时,又一次感受到中国新闻社这个在国际新闻传播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专业新闻队伍,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情怀、新闻专业精神、国际观察视野、新闻报道技巧。这些属于中国新闻社的独家风格,在中国新闻界可谓独树一帜。
我特别注意到很多陌生姓名记者的报道,我想他们应该是近些年来充实到中国新闻社的年轻人,让我惊讶的是,中国新闻社的报道风格居然在他们的文字和图片间清晰可见。这让我不能不相信,一个媒体的专业品格或许像人的遗传基因一样,会被一代代工作者所传承。
我相信:中国新闻社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就像中国新闻界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样。这一价值不仅显现着媒体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更显现着中国社会与时俱进的文明演化。
中国新闻界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开启了中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新篇章。
快速抵达灾难的发生现场,准确描述灾难的真实情状,及时跟踪灾害的变化过程,全力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有效鼓舞人民抵御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提供抗灾抢险的实用方法,努力降低灾害引起的社会震荡,这是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所见到的中国主流媒体的专业行动路线。
始终关注灾难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始终关注灾难之中显现出来的高尚人格,始终呼唤善良、同情、友爱、互助、奉献、理性这些人类文明的基本元素,是我所见到的中国主流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呈现出的精神本质。
汶川地震发生时中国新闻媒体的专业实践,不仅显现着新闻报道的全新理念,创造着中国新闻报道的全新历史,而且为中国公共危机的管理提供着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当公共危机发生之际,把真情实况告诉人民,是赢得人民信任,保持社会稳定,组织公众行动的前提。
中国新闻界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示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让我们看到:当人民能够从新闻媒体获知真相的时候,来自人民的力量就开始形成了。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汶川地震的新闻实践确信:人民了解自身生存环境变化真实情状的权利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必须的。只有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才有可能得到来自人民的共识与响应,才有可能生成来自人民的理性主导的伟大行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整个中国新闻界和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在实践中体验着当今文明中国建设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和意义深远的内涵。公众知情、公众表达、公众参与、公众监督、公众协调这些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都在通过新闻媒体而向深层推进。
中国就是这样在进步着,在一次次量变中积累着改变民族命运的质变。
恩格斯说过:新闻记者的最大荣幸就在于他们能够目睹历史怎样形成。我相信,中国记者的荣幸远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目睹着中国数千年文明进程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而且用自己的专业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着动力。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间,中国新闻媒体矢志不渝地呼吁改革意识,倡导改革观念,报道改革动态,传播改革经验,成为凝聚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思想动力和实践动力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整个中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名新闻学院的教师,我深信:新闻实践是新闻教育的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教科书。汶川地震中国新闻界的专业做为,又一次向中国的新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它证明:当新闻媒体与社会文明的进程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时候,它就会呈现出壮美的景观。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