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砥砺奋进 开创中新社事业发展新纪元

  

    ——在2012年全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刘北宪

  (2012年2月8日)

同志们:

  我们今年的全社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因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今年是中新社成立60周年。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今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全国外宣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侨务发展纲要(2011-2015年)》,总结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全社各项工作,以迎接中共十八大为动力,继续“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励精图治,打造中新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新形势,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文化发展中处于特殊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新社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国家通讯社,必须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国际舆论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环顾宇内,中国与外部世界正在进入新一轮战略磨合期,其显著特点是彼此都在重新相互认识、评估和探底,在战略板块重构中的有意碰撞十分明显。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发展前景,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但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作祟,国际舆论中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依然存在。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媒体竞争局势还不相适应,与海外受众希望全面、深入、客观了解中国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国际舆论的整体态势仍然处于“西强我弱”的格局。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在国际舆论中增强“中国声音”的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为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更为积极健康的国际舆论环境。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进入加快推进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启动至今,我国重点媒体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海外采编网络建设实现突破,国际视频报道能力建设进展积极,重点平面媒体建设稳步推进,环球广播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传播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海外落地建设成效良好,技术保障能力建设起步扎实,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展开,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正处在从打好基础、平稳起步到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

  我们这次会议,也是在我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战略转型的情况下召开的,我社正迎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既极为宝贵,也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抓住当前事业发展条件较为充裕的有利时机,顺应中国谋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与形势,推进并完成我社的战略转型,将中新社真正建成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传播中国声音的“国家队”,中国新闻界具有光荣传统的“正规军”,在多个业务平台上提供全媒体服务的“集团军”,世界华文媒体的“领军者”,为我社的未来发展打下科学、协调、可持续的牢固基础,为实现中新社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部分 关于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我社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我们不仅在各项重大主题宣传、突发事件、敏感热点问题的对外报道中表现出色,舆论引导能力和外宣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一些事关中新社发展前景的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上,取得可喜进展。

  过去一年中,我社工作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中宣部、外宣办等上级部门的表扬。获得多个全国性奖项和部委级表彰。在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乌鲁木齐7•5事件周年系列报道》等四篇(系列)稿件获奖;西藏分社社长徐长安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周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一、新闻采编业务成绩突出,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新闻采编是一个通讯社的主体业务,内容建设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环节。2011年,我社以重大报道为抓手,紧紧围绕内容建设,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坚持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风格,大力提高稿件的原创率、落地率、覆盖率,不断改进国际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社共发文字通稿34,528篇,被外报采用69,587家次,传统媒体采用率已经稳定在70%以上,网络媒体转载率接近100%;全年共发特稿、专稿、专线稿约3,500篇,定制化、对象化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图片报道全年共发通稿19,995张,外报采用25,904张次,增幅为历年之最。

  2011年我社还播发中新网图文稿件110万篇(幅);摄制视频新闻6000多条;对外报供版55,000余版;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文版48期,出版周刊其它文版,包括英文版、日文版、韩文版、意大利双语版及南亚版共72期。

  (一)重大主题宣传贴近受众、以我为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回眸2011年,我社根据中央统一安排部署,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综合运用文图、网络、视频、专版、报刊等多种传播平台,形成多媒体合力;精心策划“自选动作”,凸显“中新特色”;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发力全力以赴。既服从服务于大局,又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模式,已经日臻成熟。

  建党90周年是2011年最重大的主题宣传活动。我社报道团队共对外播发专题文字电讯通稿156篇、专稿专电50余篇、图片通稿168张、网络文图稿约4000篇、视频新闻115条、对17家外报供专题版面258个、多期《中国新闻周刊》制作相关封面专题、专辑。这些报道着眼对外视角,贴近海外受众,回应外界关切,生动介绍我党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着力树立我党良好国际形象,在海内外媒体用户和终端受众中反响良好。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是我社今年战线较长、节点较多、参与者众的大型报道。在近半年时间里,我社先后派出7批58人次进藏和到藏区采访,播发文字通稿432篇、图片695张,被包括台湾媒体在内的数十家海内外媒体采用;集中推出80个专版报道,覆盖五大洲多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中新网、中新图片网精心制作的专题,系列视频节目被30余家海外电视台和网络媒体采用;《中国新闻周刊》推出了封面故事《天路巡礼》。我社此次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声有色,可读性强,落地率高,反响良好。

  辛亥革命100周年报道,我社充分调动各种媒体形式,境内外分社联动,精心部署、周密安排,重点彰显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的重大意义,突出两岸在辛亥革命上的历史联系和共同点,努力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认同,取得了良好报道效果。

  以“十二五”开局宣传为主轴的经济报道贯穿2011年全年。围绕美欧债务危机蔓延、国内通胀持续、出口形势不彰、房地产调控陷入胶着及节能减排等热点问题,我社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解疑释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有效传播中实现了导向传输。

  2011年,我社继续做好国家领导人出访、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等重要外事活动的报道,巩固传统报道优势,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1] [2] [3] [4] [5] [下一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