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砥砺奋进 开创中新社事业发展新纪元(4)

  (二)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完善参谋部职能

  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司令部”。过去一年中,我们持续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修订了《中国新闻社社委会议事规则》并认真执行,实行充分的民主集中制。

  基础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我社加大了人员聘用工作力度,极大地充实了一线采编队伍。这个规模相当于目前我社全部在编人员的人数总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了我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职培训,先后举办面向新入职员工、分社签稿人、骨干记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各类全社性培训班,累计参训240多人次,培训深度和广度均有大幅拓展。启动分社人员交流机制,全年共有60余名分社文字、摄影、视频人员来总社交流学习。继续开展在职教育培训,我社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工作启动第二期,在一期选送15名优秀员工参加此项培养计划的基础上,2011年又选送19名员工参加第二期培养计划。

  2011年,总编室、办公室两个“参谋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为全社采编业务和行政管理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编室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对重大报道的组织协调和对敏感问题的稳妥把握,发挥对全社通稿把关把度的作用,确保发稿安全;狠抓日常报道,通过组织评选每周“中新社总编辑奖”,增设“现场新闻奖”,推动通稿质量显著提升。

  办公室向着“服务到位、协调到位、参谋到位”的目标不断努力,在建章立制、文件起草、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提升保障水平,夯实制度基础

  我社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保障水平,取得明显进展。技术工作围绕新闻采编业务和重大报道,积极落实我社网络与采编发系统改造、总社办公楼无线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技术设备配备,提升16个境内分社互联网接入带宽,技术服务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财务工作着力提高对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紧紧围绕全社发展需求,合理安排财力,加强预算管理,完善财务制度,科学理财和统筹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增强管理服务意识、构建以稳定为核心的行政保障体系,为新闻报道和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社理念,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政策法规许可和我社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改善全社员工待遇。落实离退休职工生活待遇,对离退休人员的日常服务和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分社管理,发挥重要方面军作用

  本届新班子2009年就任之初,就提出要“推动方面军”建设,就是指要推动部门和分社、特别是分社的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分社的管理、发展方式都在发生转变。2011年,分社发展进一步提速,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显著加强,保证了重点战役性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和日常报道的顺利开展。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加大了对境内分社的支持:先后为新疆、山东、山西、吉林、贵州等分社新购了办公用房;为大多数分社改善了办公条件;为腹地广阔、交通不便的边疆、边远地区的9个分社购置了越野采访车;大幅提高了境内分社的人员、业务及公用经费投入;为分社摄影记者和视频记者配置了专业器材。这些,为境内分社加强采集能力建设,推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供了必要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也加大了对境内分社的管理力度,提出了立足主业,循序发展,抑制冲动,规范管理的要求。

  通过一年的工作,境内分社的新闻采集能力和报道质量显著提高,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也普遍得到加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正在逐步消化。

  第二部分 关于意识创新的一些思考

  新年伊始,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统领宣传工作的大局。“改革创新”,也应该成为我社今年全年工作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同时,李长春同志提出的对外宣传要“外圆内方”的战略思维,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创新意识。

  从2009年的“战略启动年”,到2010年的“关键突破年”,再到2011年的“基础构建年”,中新社无比珍惜、全力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全社上下无惧困难、矢志向前、埋头苦干、努力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今年,将是我社工作的“意识创新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将改革创新视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回顾这几年来我社的发展轨迹和历程,一个特别清晰明确的感受就是:我们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推动着不断向前,这逼迫我们通过不断的开拓创新来迎接日益激烈的传媒业挑战;一条特别关键重要的经验就是:凡是工作开展卓有成效的部门、分社或业务领域,他们的成绩,都是以意识创新为引领,在发展思路上不囿成见并进行大胆突破而取得的。

  正因此,我们决定将2012年确立为我社发展的“意识创新年”,在2011年“基础构建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步前进,大胆创新。我们就是要在中新社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坚定地书写上“创新”两个大字。而毫无疑问,行动的创新首先必须来源于意识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自强之魂,意识创新则是一切创新之魂。意识创新包括以大胆的道德承担和无私精神挑战既有,包括以前瞻意识和探索精神对过往和当前提问,更包括对每个人固有的意识理念进行与时俱进的刷新。我们都应该清楚地记得,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但时代进步了,我们不能再依赖于有一个伟人时刻为我们指示前行的路径,我们每一个人的决定都应该成为对历史负责的决定。

  毋庸置疑,世界对于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渴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我们的事业也是一样,未来中新社事业发展的版图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同样就取决于现在的我们是否能够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具有直指未来的前瞻意识和超前意识。

  意识创新,必须有勇立潮头的胆识和决心,必须有以事业发展为重的胸怀和气魄。我还是要说那句话: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就没有希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没有前途,一个没有创新的中新社就没有未来!我们就是要点燃开拓创新的火炬,激发开拓创新的激情,为中新社的事业发展谋一个新的未来。假以时日,后来的中新社人会翻开中新社六十周年的历史中的某一页说:看,那时候有一群曾经为我们高举过火炬的人!

  我们绝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我们一定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要有知难而上、激流勇进的奋斗意识。要紧紧围绕我社主体业务,以构建“意识创新年”为出发点,为我社未来的稳步发展设立更明确的坐标,为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在意识创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围绕中新社的主业,从产品、市场、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产品创新是核心。对于国际传播能力新领域的开拓,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在推动传统通稿、特稿、供版等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为海外客户提供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新闻服务。我们不但要努力开发类似图表新闻这样的中新社全新的产品,还要围绕主流业务为海外传媒设计出彰显中新社独特优势的综合性产品;我们要依托中新社现有资源和我社在新闻领域的实务优势,设计出符合海外传媒需求、他人难以复制、抢占市场先机的产品;我们不仅要吸收兄弟媒体的优势产品创新经验,还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既要对原有产品进行升级改造,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敏锐发现市场链接点和空白点,逐步成为海外华文传媒市场新闻新产品的提供者和引领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