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砥砺奋进 开创中新社事业发展新纪元(5)

  ——市场创新是导向。要适应当前资讯过剩时代的实际情况,切实增加“受众意识”,完成从“以我为主”的讯息提供者角色向“以受众为主”的讯息服务者角色的转变;要有“杀出重围”的突破意识,积极拓展包括西方主流媒体在内的新客户群和服务领域,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要抓住国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整合意识,通过“融资融智”,加强优质资源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寻求新闻产业与商业资本的最佳“融合点”,加大产业意识,继续推动世界华文传媒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要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拓展营销意识,充分研究并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元化营销,建立和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并探索建立整合文、图、网、版、刊、视等我社各类新闻产品的专业营销公司。

  在这方面,意识创新还要求我们,要逐步从“等市场”提出需求,转变为开辟新市场、主导新市场;要研究解决中新社未来的不可替代性问题,强化我社市场占有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从而确保中新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美国苹果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活力的企业、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仅要成为新产品的研发者,更要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只有尽早进入乃至开辟新的市场,才能成为这个市场的规则制定者,从而也才能享受到这个市场带来的回报。

  ——制度创新是保障。在创新意识的引领下,建设一套全面、系统、务实,能够与时俱进的制度,是一家新闻机构健康运转的关键。我们要在努力做好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采编业务、财务、行政、人事管理等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在事关我社发展方向和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上,要探索更加民主、科学的议事规程,创新决策机制;要梳理总结过往我们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符合中新社特点的管理机制。

  第三部分 关于2012年的工作

  2012年,是“十二五”计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同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抓住和利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我们的工作要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线,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妥善把握宣传基调,认真落实重点建设项目,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我社2012年将持续推进三项工作,重点完成六大报道。

  要持续推进的三项工作,是继续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继续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

  在重点完成六大新闻报道方面,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宣传方针,以重大报道为抓手,提高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力争创造性地全面完成中央赋予我社的对外宣传任务。

  抓好重点报道的同时,要大力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和报道实效;要做好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积极影响国际舆论。

  要围绕内容建设,加强整体谋划,紧紧围绕通稿主业,探索图文通稿、专稿、网络、期刊、视频、供版业务互动融合的新模式,大力提高新闻信息采集能力。

  今年,我们还要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继续完善信息采集网络。2012年继续推进内蒙古分社的组建工作,筹建青海、宁夏分社;切实提升国内分社的新闻采集能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驻外机构布局,着力加强海外大分社的建设。加大各类产品海外营销力度和客户联络拓展工作。

  第二,加强精细化、定制化服务。中新特稿、专稿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做好专家库的维护、运营和发展工作;稳步发展东南亚财经专线,逐步提高发稿数量和质量、增加服务内容。

  第三,进一步做好图片采集能力方面的基础建设。筹划建立以我为主的供稿渠道——适时开通中国新闻图片网北美镜像。继续建设全球华侨华人影像库。

  第四,加强海外供版基地建设。推动供版基地的华文报纸全球编辑室技术平台一期开发,创新供版模式。

  第五,发展互联网新媒体及视频业务,提高网络报道水平,加快业务创新与突破,进一步提高网络新媒体业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经营销售有较大增长。同时按照中央的部署做好中新网的转企改制工作。

  第六,做大做强社办报刊。《中国新闻周刊》继续实施二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计划,完成中文版扩版,进一步提升内容品质;稳固各语种外文版的成果,争取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在英国出版周刊英文版;办好《中华文摘》、《智族》等子刊。继续筹组《中国新闻》报社,不断探索依托中新社新闻资源优势,办好综合性新闻类报刊的经验。

  第七,加大人才吸收和培养力度。计划在今年继续招收应届毕业生加入采编队伍;大力推进我社岗位设置工作,优化调整岗位结构,细化岗位考核制度;加强培训力度,力争覆盖各个层面;根据中央有关工作的进程,适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落实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第八,加强各类保障设施建设。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建设适应多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新型采编、播发系统和应急系统。构建更加完善、安全的办公自动化和业务协调指挥网络。继续推进石家庄“世界华文传媒国际交流中心”建设,推动上海、南宁等地外宣基地尽快开工。

  同志们,2012年,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中新社的事业,对于我们每一个中新社人,都将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就国家层面而言,十八大将诞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社而言,也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今年是中新社建社60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弹指一挥间。但从中新社的发展历程看,却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艰辛。从初创时的只有几十人,用口语播报新闻,到经过近60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新社现已拥有包括48个境内外分社和记者站、在台湾设有驻点记者的新闻采集网络;拥有两千余人的员工队伍;拥有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发布系统;拥有文图通稿、特稿、网络、期刊、供版、视频为六大主干的新闻产品体系;拥有覆盖海外大多数华文媒介的用户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逐步成长为领军世界华文媒体、服务全球华人社会、影响各国主流舆论的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意思是:每个人都必须知道自己是何人、从何而来、在何处、去何方,否则就不能做任何事情。一个媒体也是如此。对自己的历史认识得越充分,驾驭现实的时候就越自由。

  顾首回眸,6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时间片段,却是承载着中新社风雨兼程、筚路蓝缕的一个历史单元。我们将以纪念建社60周年为契机,把60年中新社走过的探索之路梳理回顾,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明确方向和定位。

  抚今追昔,60年来,中新社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中独树一帜,创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战斗番号。我们将以纪念建社60周年为契机,把60年中新社工作中的经验认真总结提炼,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参照和借鉴。

  观澜索源,60年来,中新社事业的蒸蒸日上,仰赖的是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负重奋进、薪火相传的努力。我们将以纪念建社60周年为契机,把60年中新社人展现的面貌和精神凝练升华,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传承和光大。

  我们在此次全社工作会议后,就将着手组建60年社庆筹办机构,筹划组织社庆系列纪念活动。我们将把60年社庆办成既隆重热烈、又简朴务实的庆祝活动。

  在这里,我们要向60年中服务中新社、献身中新社事业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中新社人会永记他们的功绩;我们向现在正跻身于中新社队伍的全体员工表示深深的谢意,希望大家继续为中新社事业的发展奉献才智和力量。

  在中国流传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年代表一个轮回。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因此,当中新社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时,我们不仅要有使命感、自豪感,更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新社事业的新篇章,是我们这些今天的中新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同志们,让我们为了光荣与梦想,创新意识,砥砺奋进,继往开来,开创中新社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上一页] [1] [2] [3] [4] [5]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