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961年8月23日电(记者/唐树备)漫步上海街头,就会看到:许多青年妇女的头发,都修剪得美观、大方,这些发型又和各人的年龄、脸型、头型相适应,有时,随着季节的变化,妇女们的发式又有所不同。目前,上海的一些年轻姑娘中,正流行着自然而富有青春活力的“游泳式”或“高顶式”发式;一些头发留得比较长的青年妇女,在目前的夏令季节,则喜欢作长发短梳的“波浪发髻”式,这种发式具风凉、好看的特点。
上海的理发业原来就被称为出名的“三刀”(厨师的菜刀、裁缝的剪刀、理发师的剪刀)之一,有着传统的独特优点,而近年来又精益求精,更进一步。
一位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上海女宾烫发的发式不很多,而现在已有二三百种了。理发业中不但许多传统的、受到顾客欢迎的做法得到保持,如敲背推拿、染发、修指甲、美容化妆、油剂洗头等,而且有了许多革新和发展,如化学烫发、无声吹风、自动调温大吹风等。南京、沪江等一些著名的理发店规模比前扩大。1959年还在南京路上新建了上海最大、设备新颖的理发馆——新新美发厅。在沪东和闵行、张庙等工人住宅区和工业区也新建了设备较好的理发馆。
为了提高技艺,许多理发厅都建立了技术研究组。如新新理发厅,对如何除头皮屑、洗头、修剪等问题,都集中了这方面有经验的技师,进行专门研究。近年来,在青壮年理发师中还扫除了文盲。招收的艺徒,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就有助于他们开展技术研究。有一些著名的理发师,现在正在学习绘画。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好的理发师,不仅要有技术修养,而且要有艺术修养,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卫生常识。
近年来,上海烫发的人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女宾烫发的人数,就相当于1956年全年女宾烫发的人数。在上海最大的新新美发厅里,常常有一些浦东等地的农村妇女前来烫发。去年大年除夕一天内,就有400多女宾前来烫发和洗发,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次前来烫发的郊区农村妇女。一些工人在结婚前,也常常到这里来美容化妆。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