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987年5月23日电(记者/肖瑞)数学家苏步青在他的夫人忌辰将临之际对记者说:“我不相信鬼魂。‘仍活在心中’,乃是对过世者深切的追念之情。”
当年樱花盛开季节,在日本仙台帝国大学攻读数学的中国留学生苏步青结识了松本教授的爱女松本米子。结缘之日,苏步青将一把十三弦的古筝作为信物赠给爱妻。57年后的今天,这把古筝依然摆在他们的卧室里。苏先生每每轻抚琴身,仿佛看见妻子在轻弹慢拨,沉醉于悠扬的古曲声中。
松本米子在少女时代是高级女子学校的高材生。她擅长书道、花道、茶道,熟谙韵律,善操古筝,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当她作出与苏先生结合的抉择时,就认定“与中国共命运”。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默默地为一个中国家庭操劳。1953年,她在上海加入中国籍,易名苏松本。
妻子健在时,苏先生不同意记者写他们的爱情故事。妻子仙逝一周年前夕,他应记者之请,才将数学与古筝的姻缘公诸于世。
苏先生回忆道:“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他们都记得,在苏先生身边有一位温柔贤惠的苏师母;在听完我的课后,还受到她慈母般的关怀。我一直认为,没有我的夫人,我不可能培养那么多学生,取得那么多研究成果。
“她担当起抚养、教育8个孩子的任务。现在除大儿子已过世,其他5个儿子、2个女儿都学有专长。是他们的母亲孕育了他们的智慧。
“尽管她是一位家庭妇女,但她很注重道德修养。有时我在楼下接待客人,她在楼上听见,待客人走后便对我说:你说话嗓门为什么那么大?现在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盛气凌人。”
去年5月23日,81岁的苏夫人因患骨癌辞世,临终前留下遗愿:骨灰一半送回故乡仙台,一半留在中国。苏先生告诉记者,他将把妻子的部分遗骨葬在苏州,让那里的灵山秀水伴她长眠。他挥泪作《悼亡诗三首并序》,凄清哀婉,一往情深。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