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993年6月电讯稿(记者/田惠明)市场经济冲击波下,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忙起来了。
——出书斋,登讲坛,作报告,传播经济理论,分析经济走势,普及经济常识。且听者众矣。
中国经济学家正呈走红之势。
经济学家走红,盛自去年,各种名目的经济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如雨后春笋。
请经济界名流讲课已成时髦之举;
党政机关请——分析中国经济大趋势;
高等院校请——探寻经济理论如何更新;
大中型企业请——何为股份制,啥叫市场化?
平民百姓请——怎样炒股,如何赚钱?
沿海地区请,内地城市请,甚至连军队、文艺界也请。
中国人现代市场经济的知识太贫乏了。
让中国人熟悉经济理论,熟知经济常识,是中国经济学家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经济界名流童大林、吴敬琏、董辅礽、厉以宁、戴园晨、周叔莲、王珏等忙得不亦乐乎。每月国内各地请他们讲课的邀请信总在十封左右。
每日电话不断:邀请出席会议的,请题字题辞的,预约采访的。大报、小报、电台、电视台记者要专访,时有港澳台或美国、日本的记者越洋电话打过来。
一位资深经济学家感叹: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经济学家倍受冷落。只有在“经济革命”的大舞台上,经济学家的价值作用方能真正体现出来。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