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011年5月31日电(记者/应妮)以“艺术时空之旅”为主题的路易威登展31日在此间中国国家博物馆甫一开幕,即引来争议无数。
这一长达3个月的展览,占据了国家博物馆4个展厅。有提前参观过的观众描述观后感直言,“只觉一种令人目眩的珠光宝气扑面而来”。记者今日在现场看到,展厅大量使用镜子和灯光进行装饰,颇有迷幻效果。工作日观众虽然并不太多,但场内工作人员经常阻止民众更近距离的接触,安保程度堪比文物。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他也了解到观众对引进“LV”展览充满好奇,毕竟这是国博第一次举办品牌类设计展。在回应记者质疑时,陈履生解释说,在引进品牌展览时,经过了比其他类展览更严格的筛选,其标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他希望借此能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启示。LV方面负责人则坦言“投入不少资金,但物有所值”。
网友“禅意”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认为“此举有失国博身份”,“作为一个刚刚开幕不久的国家级博物馆,有多少中华文明可以展示,轻易就被一个国际奢侈品牌‘买了单’”。同时,也有网友建议“能不能同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多做做特展交流,我们需要学术文化,我们不需要消费文化!”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院长张廷皓对中新社记者表达了强烈反对的看法,“我感觉滑稽,中华五千年文明有那么多可以展示的文物,而一个纯商业品牌竟然能入驻堂堂国家级博物馆展厅”,他认为当下对博物馆的功能认识产生了偏差,“作为公益性单位,国博应该也必须承担引导、教育的功能”。
策展人王泊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以另一奢侈品牌卡地亚为例,就曾在巴黎小王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做过巡展。他相信,能进入国博的展览,必然是能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国家博物馆在改建之前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总予人严肃周正的感觉,这次引进LV展览,在博物馆形象上显得更鲜活、更有时代气息,更有包容性”,不过,王泊乔也坦言这样的主题确实可以再缓一缓,尤其对刚开张的国博而言。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