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邓敏
三年前,山河破碎。三年后,生机蓬勃。
再获新生的川震灾区在重建中破解了诸多世界性难题,令外媒惊叹“中国力量”创造出“中国奇迹”。这1095个日夜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不仅令灾区焕然新生,也为转型期的中国带来深远影响,其间的探索和实践更广泛地辐射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融入到整个中国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血液当中,为中国蕴蓄了成长力量。
——国家力量。川震的举国式救援和重建体现了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在应对灾难面前的集中优势,三年间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常态制度和体系的探索不仅为玉树、舟曲的救灾提供借鉴,更将这种制度优势引申到医疗保险、社会福利、教育、税收、金融、财政、中央地方关系等各个层面,使这种制度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学行动。川震后的恢复重建,是在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发展核心战略思想后第一次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灾后大规模重建。科学规划和科学重建的协调统一,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灾区重建过程中对自我造血能力的着力塑造,亦恰好契合以发展民生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既以之为主旨,又为全国其它地区的实践提供借鉴。
——公开透明。川震中,中国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之为契机得到深度践行。三年来,国防部、中组部等“神秘部委”相继设立新闻发言人,中共党委发言人制度逐渐覆盖到地市一级,领导人与网民公开交流,代表委员利用微博参政议政,外交部开通微博,国务院新闻办上线iPad程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政府在成功案例和挫折失败的交织中体认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方能掌握传播主动性的重要。
——监督与反腐。从川震救助款项物资的账目公开,到中央各部委“三公”经费的明细公布,从查处灾区重建中的贪渎,到反腐白皮书的首度发布,在民众日益增强的对政府行政的自觉监督中,中共着重增强自律,这既有民意推动的作用,也有源自化解社会转型期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的紧迫感。
——慈善变革。中国民众的慈善热情在川震后集中喷发,并由此带来慈善事业深层次改革的动力。对明星“诈捐门”的追问,对首善陈光标的质疑,“史上最严苛捐助”的成功施行等等,在推动着中国慈善事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靠近。
——公民社会。从川震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到世博会公民素质的淬炼,平等、正义、博爱、互助、民主参与等等原本抽象的原则和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并呈现为具体的行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在良性互动中逐渐明晰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共同推动公民空间的扩展。同时,政府对志愿者等社会民间力量逐步地宽容、引导和规管,也成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新的着力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从文件走向现实。
——国际合作。川震救援和重建,为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再塑对国民负责的开放大国形象,而在救援和重建中引入国际力量的参与,既是自信、透明、开放的表现,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重要特征。同时,“结对子”等诸多灾区经验目前已在日本震后重建中被借鉴,慈善互助让中日两国民众加深情感交流,既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展示中国国民素质。
多难兴邦。三年来,整个中国都在向灾难汲取力量并将其融入国家的转型发展,影响未来。诚然,短短的三年时间尚不足以完全定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有理由相信,未来灾区将与中国共成长。
(中新社北京2011年5月12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