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胡耀邦卧室

  中新社记者 耿军

  4月20日晚,记者冒着潇潇春雨,怀着沉重的哀思,缓步走进与中南海一墙之隔的胡耀邦住宅,瞻仰主人的卧室。

  卧室约14平方米。临窗的写字台上摆有三部电话机、一只普通铁质台历、一副老花镜、十几支铅笔,主人生前所使用的茶杯是一只原来装咖啡的玻璃瓶。

  一部厚厚的《周恩来传》摆放在案头,这是胡耀邦生前阅读的最后一部书。记者看到,从第一章的“童年”到书末的“编后话”,都留有阅读时划下的红线,书中周恩来所讲的“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这句话下的红线尤粗。

  周恩来是胡耀邦敬重的良师。绘制在一只瓷盘上的周恩来肖像,是卧室内唯一的人物肖像。胡耀邦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没有这只瓷盘以前,首长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放了一张周总理的照片。首长病重住院期间,邓颖超同志曾口授一封信,托中央保健局负责人送到病房,首长听儿媳妇念到一半,就泪流满面。”

  卧室东侧是一排高大的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工具书、线装书,以及老元帅、老将军的传记和回忆录,其中还有一册介绍西藏情况的专著。书柜内引人注目的是码放整齐、逐册编号的40多本读书笔记。这是他辞去总书记后这两年所做的。记者翻开第一号笔记本,扉页上赫然写着:“第二次重读马恩全集的摘抄”,里面摘抄的每个段落,都字迹工整,没有一处涂抹,许多字句下还划有红线或红圈。

  工作人员拿起书柜旁的一叠单面印刷的《人民日报》介绍说:“首长每天清晨都要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清样。他太爱学习了,读书是他的嗜好。他不分年节,甚至上厕所都手不释卷。女儿李恒劝他饭前、饭后稍事休息,他说:‘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的藏书之多,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

  胡耀邦生前腰部留有“文化大革命”所致的疾痛,经常需要按摩理疗。在卧室内一张理疗用的床上,摆有他生前最后的一张彩照。这是著名新闻记者杜修贤今年4月6日看望胡耀邦时拍摄的。照片上的胡耀邦,表情凝重,心头似装着万家忧乐。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身边的人曾提示他笑一笑,他说:“我笑不出来呀。”胡耀邦最喜爱的15岁的长孙女泣不成声地指着照片说:“爷爷瘦多了,他的体重减少了十几斤。”

  卧室西北角放置着胡耀邦的卧床。记者揭起床单,看到硬木板上铺的褥子打着补丁。当工作人员揭开枕巾让记者看枕头时,记者的眼泪也抑制不住了。这枕头竟是用一件破旧的白色针织背心缝制的,里面填装着旧布。床头柜上放着一只使用了十几年的青瓷座台灯,碰裂的灯口处,裹着厚厚的白胶布。

  胡耀邦住院时换下的最后一套衣物也摆放在卧室内:一套洗得已褪色的灰中山装、一件衣领已发黄的衬衫、一双白色的旧线袜子、一件已有破洞的毛背心,御寒的棉毛裤是由两条旧针织裤缝在一起的。另两件针织背心更令人心酸,一件留有汗迹,另一件已破了十几个小洞的背心,耀邦也不肯丢弃,直到今年3月下旬要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时才换下来。

  胡耀邦的生活秘书指着衣架上挂着的一套蓝色隐条纹西装说:“这是首长生前最好的一套衣服,他会见外宾和开会、外出时才穿。首长的遗体将穿这套西服,我们在准备遗体所穿用的衣物时才发现这套最好的西装也已穿脏了,前天才由人民大会堂洗净取回。”

  生活秘书告诉记者:“首长生前绝对不许亲属有一点特殊化,他的哥哥胡耀福至今还住在浏阳家乡,他的两个侄子至今仍是种田的农民,他给中央办公厅写过一份备忘录,不许他的家乡人向国家要物资、资金和特殊政策。‘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扣发的工资补还给他后,他全部交作党费。他近来常常为党内的某些不正之风的滋长而忧虑。不久前,他还就党风问题与一位中顾委的老同志在长沙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

  记者久久地伫立在这间简朴的卧室。这就是曾领导过4700万中共党员、堪称廉洁楷模的胡耀邦的卧室,这就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共产党人、向马克思递交了一份无愧的答卷的胡耀邦的卧室。

             (中新社北京1989年4月23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