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6日电 题:“生命之塔”铸就巡天丰碑
作者:王玫
“神舟七号”飞船已顺利升空。在飞船内有个逃逸系统装置,它又叫“逃逸塔”。由于它承担着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万一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意外紧急情况要确保航天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在发射顺利时它还必须点火工作脱离箭体让飞船得以继续飞行的双重重大使命,被喻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在整个发射过程中倍受瞩目。“神舟”飞船七次遨游太空,逃逸系统次次成功经受了考验,成了航天员放心大胆巡天的“定心丸”。
逃逸塔:“探索”而非“探险”的保证
载人航天技术是集宇航技术、测控技术、空间探测技术、特殊条件下的人体生物技术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它代表了现代航天技术的最高水平,因而,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科技实力和大国地位的最好体现。而载人航天工程不同于一般航天工程的特殊之处,其中之一就在于必须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国外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威胁航天员的故障大多发生在火箭飞行段,因此,解决火箭发射故障逃逸救生技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政府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伊始,就庄严地宣称:我们不仅要有高可靠、高安全的“神剑”、“神舟”,还要有万一遇到意外紧急情况确保航天员安全生还的一流的逃逸救生系统。中国人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而且这将是一项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空间探索活动,而非探险活动。
飞船逃逸救生系统是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万一发生紧急意外情况,确保航天员瞬间逃生、安全返回的可靠保证。其工作时要求在瞬间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的肩上。
由于逃逸系统的研制是一项完全从零开始的全新技术领域,国内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政府也曾考虑向某国成套引进购买,但是,这项技术太敏感了,对方开出天价不说,高昂的价格也仅能购回这项技术的皮毛而已。最终,不畏艰险的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人毅然选择了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
当时,国内同时有几家单位竞标参与逃逸系统动力装置的研制。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方案评审中占绝对优势。由于该院起步早且起点高,早在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技术人员就已经着手搜集材料、设计了多种方案,并好中选优,率先取得了演示验证发动机试车的成功。从设计方案到编写了大量预案报告和技术总结,周详的前期工作加上国内一流的固体发动机研制实力,在方案评审中,该院以绝对的优势拿到了逃逸系统动力装置的研制任务。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在接过研制重任时,也同时把一个民族的希冀压在了肩上。面对这项打造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重任,他们沉着迎战,按照“高可靠性、高精度、高安全性”的技术指标,采取特殊措施,进行超常设计,开始了超常研制。
攻关克险 才智无穷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坦途可走。
“逃逸塔”是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系统,由于形状特殊、要求极高且是从零起步,技术难度很大,因此,逃逸系统的研制从一开始就被称为载人航天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
他们不会忘记,1995年4月19日,整个逃逸系统动力装置4个型号10台发动机中最大、也是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摄氏3000多度的高燃速火焰瞬间将四个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全部烧穿,四射的火焰将整个试车台烧成了一片火海。乍暖还寒的天气,这个意外的“下马威”让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人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寒冷的冰窖。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试车的惨状让在场的许多人泪水长流。为了这个形状怪异像一只“四爪鱼”的大家伙,仅机加工人就付出了整整一年的艰辛和汗水,由于当时设备条件有限,像这样的异型曲面,楞是工人师傅们用镗床、铣床一刀一刀给“抠”出来的。多少人心血的结晶,就这样毁于一旦。而且此时,距总体要求结束方案阶段的时间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上上下下千百双眼睛盯着该院,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院领导和型号“两总”连夜召开了事故分析会。尽管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事先已经考虑到了这种特殊要求发动机燃烧室的烧蚀和冲刷环境会很恶劣,并采取了较传统发动机绝热层厚得多的绝热方法。但事实证明,传统的绝热方法和材料对这种要求异常苛刻的特殊发动机是根本行不通的。“两总”研究后决定,从设计、材料、工艺、技术等多方入手,多管齐下,成立十多个工艺技术攻关小组协力攻克难关。一场旷日持久、牵涉甚广的“百日攻关”大战开始了。
这是一段创造与梦想交织、成功与失败角逐的过程,每一个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人又怎能忘记那一百多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怎能忘记同事们携手风雨兼程的幕幕场景。
年近6旬的发动机总设计师陈立学整天泡在攻关一线,由于连续奋战,长时间站立,他腰椎间盘旧疾复发,疼痛难忍。为了不忽略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常常疼得大汗淋漓,连腰都直不起来的他从不肯休息,攻关的三个多月中,他本来已经花白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发动机总指挥王士宝差不多每天都要到实验室、车间,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有时在实验现场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看着攻关组同志们疲惫的神情,想着责任令任务的倒计时,他深深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那段时间,本来就清瘦的他又消瘦了许多。
攻关组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的工人师傅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正是闷热的六、七月间,有时他们一连工作了好几天,却毫无进展。为了得到每一项试验的准确数据,工作到深夜成了攻关组的家常便饭。主管工艺师王庆利当时已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齐吃、住在车间;工人宋可为动脑筋、想办法,带病坚持工作,一遍一遍地琢磨新材料的成型工艺。
终于,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没日没夜的艰难鏖战,多少次模拟试验,新的绝热材料和成型工艺找到了,并于四个月后的8月31日成功经受了再次地面热试车的考核,试车结束后界面解剖结果表明,绝热层不但没有烧穿,还有相当的余量,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此时,距总体要求的转段时间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整体研制进度没有受到影响。至此,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关键的技术攻关宣告胜利结束。
此后,他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先后攻克了瞬时大推力特种固体发动机设计、超高强度钢异型机械加工、高燃速推进剂配方及工艺、高燃速发动机抗冲刷抗烧蚀绝热防热、高燃速薄肉厚大推力发动机装药及精密测试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难关。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把10多项中国之最有的甚至是世界之最,写在了中国航天史上。
1997年,逃逸系统动力装置在全系统率先转入试样阶段研制。1998年10月19日,全面考核“神舟”飞船应急救生系统综合能力的飞船零高度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该院研制的四种型号10台发动机均按指令次第点火工作,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非常满意的答卷。蔚蓝的天空上喷薄的火焰和它划过的优美轨迹绘就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史上一幅壮丽的彩图。
“漂亮,太漂亮了!”现场观看发射的领导们由衷地赞叹,“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可以进入飞行试验阶段了!”
“零缺陷”产品让航天员放心巡天
早日实现载人飞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孜孜以求的飞天梦,是强大祖国、振兴民族的选择和要求,是13亿炎黄子孙的热切期盼和殷切希望。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一举一动,事关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这种机遇和责任,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得到的,因此,他们倍加珍惜和爱护这份神圣的光荣使命,并决心以最高的政治责任感,最严最细最慎最实最透最精的工作,最优的产品质量获得最圆满的工作结果。
由于逃逸系统承担着双重重大使命,无论火箭发射成功与否,它都必须成功,失败不起。所以从研制开始,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就始终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高可靠性放在首位来抓。“百年大计,质量为基,用科学的精神去做!”作为这样一个关系重大的工程的总指挥,院长周为民要求自己和全体参与研制人员务必常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
是啊,高科技的航天产品对技术状态的苛求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任何一点疏忽和错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是救人的,人命关天啊,同志们”,在几千人的职工大会上,他历数载人航天发射史上的灾难性事故。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失败,半年之后向媒体发布了令人绝想不到的失败原因,仅仅是因为发动机里数万个接头有一个稍稍长了半毫米。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也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载人航天史上这样惨痛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严格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行政、技术、工艺并行的三套指挥系统,编制了周详、细致的质量保证大纲,建立了层层责任制,构筑政令畅通的垂直指挥系统,使得设计、操作、检验等各工序环环相扣,职责明晰,针对载人飞行的全过程的加严质量控制措施,杜绝了质量管理“真空地带”的出现。在管理上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人,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由这些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去控制质量,规范工序,从而确保发动机的高可靠性。全员“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全过程严密控制的防范措施,确保了发动机不带任何疑点出厂、“零缺陷”交付总体。实现了产品交付合格率100%,飞行试验成功率100%的质量目标。
从神一、神二、神三、神四四次无人飞行,到两次载人飞行,在到“神舟七号”遨游九天,神舟飞船七次振翼高飞,七次胜利凯旋,把中国航天人强国的决心与信念一次次地抒写在了太空,把中国航天新的丰碑,高高树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丰碑的上面,也镌刻了航天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名字。而对于他们来说,“一切为了载人”,七次发射,每一次都不是上一次的简单重复,而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一次比一次更为“加严”的过程。
一切为了“神七”产品的高可靠交付
与“神舟”前六次产品不同,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神七”逃逸系统发动机产品生产线从秦岭深山搬迁至位于西安东郊的田王新基地,生产线的搬迁,使设计参数必须进行全新的更改,主任设计师陈红斌丝毫不敢怠慢,她带领设计师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重新摸索,克服环境、状态与工艺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困难,一个个状态、一条条工艺、一项项参数,反复比对、反复验证,先后完成了24套全新图纸的设计工作,并进行了10余发试车,成功考核了所有新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著作等身本是形容一个人终身成就的,但对陈红斌他们来说,仅一年多的图纸、各种总结、报告大概就已经是“等身”的概念了。
逃逸发动机超高强度钢金属壳体由于形状复杂而且多是空间异型曲面,再加上硬度极高给加工带来了极大难度。面对设计师系统对型号技术状态进行变更、要求更高更严、交付时间节点不容更改,研制生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巨大压力,在承担发动机壳体加工任务的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从负责质量控制的工程师、到工艺人员、到一线操作工人,所有与“神七”相关的承制单位和人员,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对以往产品的各关键工序、操作的每一个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对超差项逐一分析原因并逐条落实纠正措施,对工艺不断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改变加工方法,使工艺和操作规程更加科学、合理,确保了“神七”产品的高质量交付。青工夏刚承担了三个型号壳体的加工任务,由于这些壳体尺寸较长、刚性很差,而且前、后封头体螺纹及密封槽尺寸精度高,形位公差要求又非常严,为保证产品不出问题,他认真琢磨,根据加工产品的不同,合理选择刀具,合理补偿刀具磨损状况,改进测量方法。凭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技术,他加工的15台壳体无一尺寸超差。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级强震。强震发生时,逃逸系统发动机产品正在该院下属的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的总装车间紧张进行吊装连接。按预定工作计划,需起吊产品,调至象限位置并放在对接车上。突然,整个工房剧烈晃动起来,由于当时产品吊起的位置正是电缆座向下,无法立即放下,也不敢轻易挪动吊车。剧烈的晃动中,总装车间的员工丝毫没有考虑个人安危,精神全部集中在了如何妥善处理产品上。他们有的紧紧把住产品,有的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对接车轮下塞入垫木阻止其沿轨道滑行,拽来毛毡,垫在电缆座下,轻放,使发动机接触至对接车,避免发动机电缆座碰撞到对接车造成产品报废、甚至引发更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震感稍减后,大家快速将发动机平稳指挥吊放在一旁的地面弧形架上并进行紧固,同时对一旁停放在弧形架上的其余四台发动机也进行了紧固,之后才迅速撤离现场,强烈的头晕状态也在此时才恢复正常。强烈震动中,该厂五车间的员工用自己的双手保护了产品安然无恙。
浩瀚宇宙铭记,苍茫青山作证。神舟七号飞船逃逸系统的研制中,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始终以质量为生命,把确保进度、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曾担任逃逸系统发动机行政总指挥的院长周为民无限感慨地说:“回顾载人航天工程逃逸系统十余年的研制历程,我感到最欣慰的是,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在涉足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技术领域时,厚积薄发,应对从容,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体现了作为专业研究院的水准。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院参与研制的逃逸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性能最完善的逃逸救生方式之一,达到了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中华“飞天”梦得圆,全体职工殚精竭虑,用自己的行动最好地诠释了‘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生命之塔”铸就巡天丰碑。在中华民族沿袭数千年的“飞天”梦圆工程中,承担逃逸塔动力装置研制重任的每一位为之倾注了心血与汗水的人,都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