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三月二日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日发表《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白皮书。白皮书指出,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白皮书说,旧西藏社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教合一,宗教上层和寺庙势力庞大,既是西藏的主要政治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农奴主之一,拥有众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支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据统计,民主改革前,西藏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男子出家为僧。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僧人人数一度超过一点六万人,共占有庄园三百二十一个,土地十四点七万多克(一克相当于一亩)、牧场四百五十个,牲畜十一万头,占有农牧奴六万多人。
白皮书强调,宗教势力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得到恶性膨胀,消耗了西藏大量人力资源和绝大部分物质财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成为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沉重枷锁。
白皮书引用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的话,“宗教的权力和特权及大寺院在阻挠进步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宗教和寺院集团是“西藏社会进步的沉重桎梏”,“正是由于全民族信教和宗教首领执掌政教大权这一因素,导致西藏丧失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形势的能力”。
白皮书回顾,旧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都由约占人口百分之五的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据十七世纪清朝初年统计,当时西藏约有耕地三百万克,其中百分之三十点九为封建地方政府占有,百分之二十九点六为贵族占有,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为寺院和上层僧侣占有。此后,三大领主垄断生产资料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
白皮书指出,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严重窒息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得西藏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工商业和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几乎是空白,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取自然游牧方式,农牧品种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维艰,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中,乞丐成群,到处可见满街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美国藏学家谭?戈伦夫指出,虽然有人声称一九五九年以前一般西藏人的生活中有喝不完的奶茶、大量的肉食和各种蔬菜,但一九四零年对藏东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百分之三十八的家庭从来没有茶喝,百分之五十一的家庭吃不起酥油,百分之七十五的家庭有时不得不吃和牛骨头一起煮的、与燕麦面或豆面搀合在一起的野草。“没有证据证明西藏是一个乌托邦理想的世外桃源”。
白皮书指出,大量事实证明,到二十世纪中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已经走到了尽头。西藏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广大农奴为摆脱绝境不断发动请愿、逃亡、抗租抗差和武装反抗。曾任旧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曾指出:“大家均认为照老样子下去,用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得毁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