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雪域风情——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在澳门综艺馆开幕之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热地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接受了中央和港澳媒体的集体采访。
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即将到来,热地深有感触地说:“才旦卓玛有一首歌唱道: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啊,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我曾是一名农奴,那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解放后农奴翻身做了主人。党中央号召藏族人民学习,我报了名。到北京学习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我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一个道理:农奴受苦是为什么?是因为受农奴主的压迫、剥削,我们没有人权。现在西藏的交通、通讯、教育等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看到自行车都稀奇,现在轿车、卡车、摩托车等都进入了牧民的家。以前我从北京给西藏家乡寄一封信要6个月,现在偏僻的牧区都通了电话,很多牧民放牧时带着手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现代化的电器都进入了藏族农牧民家庭。教育是西藏发展的关键问题。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如今,西藏的文盲率已下降到2.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此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校),全国有20多个省市先后开设了西藏班(校),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在谈到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时,热地说,党和政府对于藏族文化的保护始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更是作为重点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安排7亿多元,用于修复开放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教派的重点寺庙。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拨出5.7亿元,用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拉巴平措介绍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46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的保护为例,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对《格萨尔》说唱艺人、文物等方面进行普查,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录音整理出版。现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作为党中央决策成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热地表示,成立藏研中心本身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与发展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藏研中心,将全国各地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藏学专家集中起来,投入巨资用于组织开展藏学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中心已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藏学研究机构。拉巴平措介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对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藏文版大藏经进行系统对勘研究,这是藏传佛教保护与研究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国家重点资助下,这项庞大的文化保护工程,如今已经基本完成。事实证明,达赖集团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完全是无中生有、无稽之谈。(傅 旭 苗 春 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