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边防女警察,曾历经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海地国际维和任务,去年7月联合国授予她“和平勋章”。
她叫赵泓艳,现任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大连湾边防检查站助理翻译。
这位从验证台走出国门的女警官,在贫穷、混乱的加勒比岛国海地的土地上究竟经历了咋样的别样人生?
2007年中国组建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面向全国边防部队招收翻译人员,时任大连湾边检站检查员的赵泓艳,在反复做好家人思想工作后毅然报了名,通过层层选拔,赵泓艳成为中国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唯一的辽宁籍女队员。
2007年12月15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辗转飞行,125名维和警察防暴队员乘坐的飞机缓缓地降落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国际机场。“当时我们驻扎在太子港的工业园区,在营房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枪声。”赵泓艳回忆说,由于局势动荡,防暴队外出执行任务必须身穿防弹衣、头戴钢盔,以保障安全。
去年4月初,海地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大规模暴力骚乱。谈起当时的情况,赵泓艳对这段最危险的经历记忆犹新。
“海地时间2008年4月9日下午13时36分,暴力游行人群开始往营区里冲,朝营区里扔石块,紧接着营区的3个哨位同时遭枪击,由于有防弹玻璃掩护,哨兵才幸免遇难。”赵泓艳回忆道,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维和队员在营区内也穿上了防弹衣、戴上了头盔。面对此种局势,队领导果断决定于当晚修建防御工事。考虑到是女同志,领导决定让赵泓艳留守,可她主动请缨,与战友们一起趁着夜色修筑工事。
此后30多个小时,赵泓艳一直连轴转,监听无线电台,尽一切可能地与当地人沟通,及时翻译与提供局域网、互联网上关于安全形势分析的各种信息和情报,为防暴队负责人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判断形势,制定勤务方案提供了依据。
由于长年战乱,海地全国80%以上的农业土地荒废,加上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海地新鲜蔬菜供应极度匮乏。“在海地3个青椒的售价换算成人民币需145元钱。”赵泓艳说,除正常执行维和任务外,队员们又多了一项“开垦任务”。
由于营地内都是盐碱地,队员们从附近山上挖来土壤铺好,用从国内带来的菜子自己种菜。赵泓艳可是队里的种菜能手。“刚开始我们着急吃上新鲜蔬菜,种的大多是小白菜、云豆等成熟快的蔬菜。后来,我们也种上了茄子。任务结束前,终于让大伙儿在异国他乡也吃上了茄子。”说起种菜,赵泓艳面带微笑。
海地天气炎热,滋生了大量的蚊虫,加剧了疾病的传播,当地登革热、疟疾等疫病流行。种种困难都没把赵泓艳吓倒,但提到服用预防疟疾的药物时,赵泓艳却连连摇头。原来,服用这种药物一段时间后,人会头痛欲裂,而且意识不清,反应迟钝。赵泓艳说:“作为执勤官,我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有时还要随领导出行担负翻译任务,如果我意识不清反应迟钝,还怎么完成任务呢?”所以,每次服用这种药物的时候,赵泓艳都会把服药时间与值班时间错开,从不因此影响工作,在她心里,工作胜于一切。
2008年8月15日,中国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出色完成维和任务,载誉而归。重回祖国怀抱的赵泓艳走到哪都觉得亲切,看到哪都觉得美丽。她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这段难忘的经历,真的不知道和平有多么可贵!”(孙模同 高莎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