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灾区仍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在坚守——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四川地震灾区仍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在坚守
2009年05月14日 15:06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唤醒了一个群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志愿者参与救灾。中国志愿者在2008年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根据共青团四川省委的不完全统计:抗震救灾期间,团省委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者服务达178万人次。以上数字,不包括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不包括无偿献血的志愿者。

  有人推测,汶川大地震中的志愿者超过了千万人。直到目前,四川灾区仍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在服务。

  2008年5月13日上午,一道45度倾斜的山坡成了北川县幸存民众逃出生命的唯一通道。天正在下雨,余震中碎石子不时从泥泞的山坡滚落。惊魂未定、满身伤痕的幸存者们,已经没有勇气爬上这个陡峭山坡,直到他们看见山坡上伸过来的一双双布满血口的大手。

  来自四川长虹的近百名志愿者从12日晚上起就赶到了这里,在湿滑的山坡上搭起了人梯。有的人一只手抓住树枝,另一只手抓紧下面的人往上拽;有的人只能半趴在山坡上,双手死死抠住石头,伸直一条腿让下面的人攥着裤腿往上爬。短短半个小时,至少有50个人从这里爬上了通往北川城外的生路。

  汶川大地震灾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4625万多名群众受灾,仅需要转移安置的群众就达1500多万人。面对如此广阔的面积,如此庞大的受灾民众,志愿者们第一时间深入每一个安置点,帮助受灾民众分发物资、维持秩序,照顾老弱病残。

  在这场千年不遇的大灾难中,没有出现一个流民、没有发生一起瘟疫,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志愿者们为灾区的社会稳定、人心安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一座只能容纳6050人的普通体育馆,在地动山摇之际,它成为灾区数十万民众避难的场所,被世人喻为当代的“诺亚方舟”。5月13日到6月29日,住在九洲体育馆的群众达10万多人,高峰时每天有3万左右民众入住。

  “如果在这里有一个人因为没人照料而死去,那将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这是古米蓝——绵阳市三台县茶楼的一位小老板——对自己伙伴们说的话。

  从5月13日起,直到7月1日拆掉最后一顶帐篷,古米蓝和她的“完美春天”团队成了九洲体育馆志愿者的代名词,仅在“完美春天”登记造册的受灾群众就超过了3万人。

  九洲体育馆作为临时安置点整整运转了50天,进出人数达50万人,正是有了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这里没有出现一例伤亡,没有发生一起瘟疫。

  这是一场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灾难,许多人在被救出之后,心里仍然余震不断。在灾区民众最悲伤、彷徨的时候,志愿者们成了他们的亲人。

  36岁的黄莉地震后一度想过自杀:“我已经是个废人了,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噩梦,我死了对家人也是一种解脱。”这位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的妇女,曾在黑暗的废墟下艰难坚持了96个小时,虽然被幸运救出,但她永远失去了左臂和双腿。

  被送到广州救治的黄莉就这样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心理志愿者廖卉的到来,她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每天上班前,廖卉都要先去医院,将亲手煲好的汤放在黄莉的病床前;下班后,又到医院探望黄莉,将一天的新鲜事与她分享。

  渐渐地,黄莉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广州的医院治疗期间,黄莉郑重宣誓成为一名心理志愿者。回到成都后,黄莉又开通了“黄莉心声热线”,求助者打来的电话经常让她熬通宵。但黄莉并不觉得累,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奔向灾区时,大地依然不时地颤抖,他们在每一处废墟寻找生的希望,却不顾头顶随时可能倒下的危楼。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勇于献身,共赴国难”的精神。

  一首“志愿者之歌”曾在地震灾区广为流传:“我的眼为何饱含泪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流着相同的血/当同胞遇到灾难时/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当志愿者。”

  到目前为止,四川地震灾区仍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在坚守。有外电评价:“汶川大地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富有同情心且极具竞争力的中国。”

  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过去30年中平均每年增长7%的国民生产总值,更凝聚于全社会对每一个普通公民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共青团四川省委办公点位于成都市商业街和东城根街的交汇处,这个名为多子巷的僻静小巷,在2008年5月12日后,成为成都市人群密集度最高的地方。院子外每天都有数千名从全国各地赶来报名的志愿者,等待任务的志愿服务车辆高达数百台。人群中,既有步行赶来的普通市民,也有开着宝马车等待命令的老板。

  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江海和同事们每天一进办公室,接起电话就放不下来。工作部对外公布的5个报名电话全部被打爆,座机打坏了5部。每天只有到凌晨2、3点钟,江海和同事们才有时间汇总一天的数据和情况。

  虽然很累,但江海心里觉得欣慰:“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我报名参加志愿者,我有几辆车,有多长时间,请给我派任务’。志愿者们身上所展现的‘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的精神在灾难中的升华。”

  一年过去了,志愿者已经与灾区血肉相连,成为了灾后重建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每一个政府力量难以顾及的盲区,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给偏远地区送去必需物资,陪伴地震孤儿、孤老和孤残,支援灾区教育,成为了“不拿薪水的公务人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国胜对中国志愿者的现状喜忧参半:“大量志愿者,尤其是民间志愿者的涌现,证明‘志愿精神’在中国公民中具有深厚基础,汶川大地震给了这种精神一个集中迸发的契机。”

  邓国胜说:“民间自发形成的志愿者,在学术上被称为‘非正式志愿者’,他们奉献爱心的主要靠的是激情,没有一个应对困境的有效机制,爱心也难以持久。要实现爱心永驻,我们必须给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以成长的空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令人欣慰的是,四川省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子。除了正在酝酿中的《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草案)》外,5月4日,共青团四川省委推出了第一批“志愿者卡”,这种卡不仅具有正常的金融功能,还能提供志愿者身份认证、服务时间、服务记录等多种信息。

  “这在国内也算是一个创举,是我们保护志愿者积极性的一种探索。”江海告诉记者:“在国外,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为,能够给一个公民在生活、就业、商业往来方面提供很多便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就是成熟的志愿者文化。”

  “我们的持卡志愿者在服务满300小时后,就能成为‘五星志愿者’,可以在某些个人消费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这是初步设想,将来随着推广力度的加大,这种卡同样能给中国志愿者带来一种社会认同感。”(江毅 黄毅 苑坚)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Baidu
map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