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缺乏现实基础 专家忧虑催生"网络暴民"——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网络舆论缺乏现实基础 专家忧虑催生"网络暴民"
2009年07月28日 14:39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舆论成为公民素质主试验场之一

  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超过1/4的中国人都上网。与以往相比,农村网民、高收入网民的数量都有所增长,网民的组成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结构。

  3.38亿网民,或许还不能说代表中国公民,因为大多数公民、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较少上网。报告显示,在7亿多农村居民中仅有9565万人上网。但从调查看,网民却是代表中国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最高的一群。更重要的是,网络是当前最便捷最普及的社会沟通方式之一,任何人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都无法忽略网络这个阵地。

  良好的公民素质是实现社会善治的必要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提高公民素质,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无疑是对公民素质的深层次关注。

  提高公民素质,不仅要通过教育、学习来灌输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知识,更要通过大量实践来形成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即需要一个“试验场”。一般来说,这样的实践主要通过基层社区和民间组织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基层社区自治和民间组织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不能适应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突出的问题在于,城市社区主要是协助政府开展工作,而不是自主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民间组织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制度瓶颈,其规模和能力都较为弱小。

  网络的迅猛发展正好弥补了现实中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不足。除了技术的优势,网络的匿名性、大众性也促使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高涨。在网络上,社会公共性话题、事件总会引起迅速、强烈的反响,并能通过讨论给出明确的意见,乃至影响社会现实。从近年来的网络舆论热点话题看,无论是华南虎造假事件、杭州飙车案,还是邓玉娇事件、高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涉及政府公信力建设、社会道德建设、教育公平等重大社会公共事务,而网民在舆论风暴中所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实现。可以说,网络、尤其是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公民素质提高的主要试验场之一。

  网络舆论要将公民素质引向何方值得关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网络舆论正是一块公民素质的试金石。网民在网络舆论的讨论中,不仅彰显了公平正义等公民素质,而且有时候讨论的话题会直接指向公民素质本身。7月9日晚,甘肃兰州市一位老人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些司机无视斑马线行人安全,屡屡闯红灯,遂进行劝阻,却无人理睬。老人一气之下拿起砖头砸向闯红灯的车辆,一连砸了十几辆,引来大量群众围观。这一事件迅速引起网络舆论强烈反响,网络舆论最终指向了司机群体中大量存在的漠视生命的公民道德素质问题。这样的讨论,显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公民素质建设。

  但是就像老人的行为可以理解、却明显过激一样,网络舆论始终存在“激情大于理性”的一面。匿名的网络使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发表意见却不用承担具体责任,这使事情的发展很难沿着理性的轨道前进。在这方面,“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在集体道德的名义下,当事人的隐私在网上被“扒个精光”,往往受到过度伤害。这不禁使许多有识之士质疑网络舆论的合法性:谁赋予了网民对他人的隐私权进行审判、执行的权力?没有底线的道德已经不是道德,缺乏理性的公民素质无疑也会失去方向。

  更需要关注的是网络舆论的现实调查能力的不足。大多数人参与网络舆论,只是泛泛表达意见,对于一些具体事件很少有人能进行实地调查。在事实真相不明的情况下,人们却往往急于发表意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这种“逞口舌之快”的现象很容易走向事实真相的反面。近年来发生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昆明小学生卖淫案”等,均出现了网络舆论被“忽悠”的现象。

  一些专家忧虑,缺乏现实基础和理性引导的网络舆论,最终只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催生“网络暴民”。这显然是一种最坏的结果。我们需要对公共事务热情参与的公民,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性的公民。在网络舆论这个公民素质的试验场上,除了热情,我们还急需驾驭现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政府和网络舆论的良性互动是提升公民素质的有力保障

  理性引导网络舆论、全面提供现实信息,当前只有政府才能做到。应该讲,各级政府近年来对网络舆论十分重视,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对话交流,网络直播政府新闻发布会,下大力气打造主流媒体网站和政府网站,到及时搜集网络舆情、跟进调查网络关注事件,一个政府与网络舆论良性互动的模式正在形成。这无疑是公民素质通过网络得以提升的有力保障。

  但我们看到,政府与网络舆论的互动目前仍是零星、被动的,整体上缺乏良性互动的观念和规划,仍有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准备不足,应对失措。例如,在云南“躲猫猫”事件中,网议沸腾,有关部门却对事件真相调查不力,甚至对网民的调查制造障碍,最终真相查明时却已经陷入被动。更有甚者,当一些公共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时,有关部门不去查明真相,公开信息,却一门心思“捂盖子”、推卸责任,结果导致更大范围的不满。

  政府需要对网络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目前25.5%的网络普及率虽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普及率,但发展速度惊人,半年就增长了13.4%,普及率过半并不遥远。网络的发展与民意的表达是成正比的,一旦网络普及率过半,网络舆论将形成惊人的态势。如何驾驭网络,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视而不见、被动抗拒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只能导致政府在网络上被边缘化、公信力下降。唯有积极主动地运用手中的信息优势与网络舆论进行良性互动,不断推动信息公开,尤其是具体事件的处理上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才能在网络时代、民意时代立于不败之地。而只有这样,网络舆论作为公民素质的试验场的角色才不会走偏,政府、网络、公民才有三方共赢的可能。(记者 王新亚)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