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珠一家三代人的婚礼变迁见证家国的步步兴旺
□记者 赵晓华 实习生 刘许召
-1953年,我们结婚
连张照片都没有,吃的是一块二一斤的水果糖
大厂前街4号楼的一栋老房子里,韩宝珠和老伴张德琴的讲述中,仿佛又回到了他们年轻时的那个时代。
“我们是1953年年底结的婚,当时全国正在全面贯彻《婚姻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施行的第一部国家大法,‘废除包办、婚姻自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那时的石家庄,街头随处可见宣传《婚姻法》的板报,广播里,也是宣传《婚姻法》的内容。”张德琴说,自己早已打定主意,“要找就找个合自己心意的。”
1950年,韩宝珠从郑州来到了石家庄铁路公安处,同年,张德琴从保定易县来到了石家庄国棉六厂。在他人的撮合下,两人相识了。
“当时人们思想都保守,即使确立了恋爱关系,见面也都偷偷摸摸,特别怕被别人知道。”张德琴说,即便如此,两人还是策划了首次外出约会——看电影,地点在新中国电影院。电影票一毛钱一张,电影内容却早已忘了,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两个年轻人规规矩矩地坐着。此后这样的约会,渐渐多了起来,而且几乎都是在电影院。除了看电影,他们也会偶尔下下馆子。那时的炒菜很便宜,回锅肉才八毛钱一份。
1953年年底,韩宝珠和张德琴登记结婚了。“我们当时是在位于民族路1号区政府领取的结婚证。”韩宝珠说,当时的结婚证只是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登记的时间,连张照片都没有。“当时结婚流行送手表、皮鞋和大金星钢笔。”不过韩宝珠和妻子之间什么也没有送。
婚礼是韩宝珠单位给办的:单位会议室的长桌拼成一个大台子,摆上1元2角一斤的水果糖和瓜子、花生,双方家长都没出面,来的全是同事,看起来像一个联欢会。韩宝珠和张德琴身上穿的都是工作服。“那时她的同事送的全是被面,我们同事送的全是写着贺语的镜子。”
“那时候结婚连个照片都没有。”张德琴的这个遗憾终于在2008年得到补偿,这一年她穿着婚纱和老伴韩宝珠一起到影楼补照了婚纱照。
-1982年,儿子的婚礼
红色被面映红了儿媳妇的脸
他们的四个孩子都是上世纪80年代结的婚。婚礼的特点是吃喜糖、黑白结婚照。“那个时候结婚流行买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宝石花牌手表。”韩宝珠说,虽然当时儿子结婚没有准备这么多,但家具等还是备齐了。
结婚那天,儿子穿着一件当年很时兴的蓝色中山装。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都是火簇嫣红的织锦被面。这些红被面带着股张扬味,给婚庆制造了热烈的气氛,映得儿媳妇脸红红的。
和韩宝珠与张德琴的婚礼不同,儿子结婚那天,他们在家里请了客,厨师是张德琴从外面请来的。同事、战友、老邻居来了很多人,大家围坐在桌边高声谈笑。调皮的孩子,在院门外放着花炮追逐打闹。操持婚礼的老邻居忙进忙出地发喜糖,大家伙儿高兴地剥开了红红绿绿的糖纸,满口生津,笑着都说好吃
喜宴的菜端上来了,扣肉、红烧排骨、清蒸鲤鱼……堆了满满一桌。儿子和儿媳妇轮着桌儿敬酒。
儿子结婚后,和韩宝珠与张德琴同住,虽然住起来显得有些挤,但想想当年自己结婚后仍然住了几年集体宿舍,韩宝珠还是羡慕了很久。
-2007年,孙子的婚礼
孙媳妇打扮得格外漂亮,除了婚纱还有晚礼服
2007年,韩宝珠和张德琴的孙子结婚了。婚礼是在一家档次不错的饭店办的,当时客人来了很多,一共坐了50多桌。结婚那天,韩宝珠为孙子请了个车队,几辆车一起把新娘接回了家。当天孙子穿着笔挺的西装,孙媳妇穿着洁白的婚纱。新房里面,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除了这些外,张德琴还为孙媳妇买了钻戒、项链等首饰。
孙子婚礼当天很热闹,韩宝珠还请来了专门的司仪进行主持,找来了摄像师和照相师。“孙媳妇是搞化妆的,那天把自己打扮得格外漂亮。” 张德琴说,孙媳妇结婚当天除了婚纱以外,还准备了晚礼服,发型和头饰也是随时变化的。
如今,79岁的韩宝珠和张德琴已经抱上了重孙子,他们总觉得等到重孙子长大、结婚的时候,那场景一定是自己现在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60年·家事】
1953年,我们结婚了。
1954年,张德琴当上了石家庄市的劳动模范。
1956年,大女儿出生了。
1959年到1965年,儿子和另两个女儿先后出生。
1989年,韩宝珠获得了“京铁卫士”荣誉章。
2007年,孙子结婚了,如今重孙子已经1岁8个月了。
【1953·国事】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