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栖精兵”何祥美
撰文/记者 姜 宁 摄影/记者 贾明祖 特约记者 任 龙 穆瑞林 通讯员 徐军刚
【人物小传】
何祥美,南京军区某部六连上士班长,江西崇义人,1981年10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先后40多次参加军区、集团军组织的重大军事活动,圆满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等国际性重要会议安保任务;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青年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士官”;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选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大新闻人物”,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陆上,他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200米目标,指哪打哪;800米距离,发发命中。
空中,他实施伞降,能从千米高空准确降落在直径5米的着陆圈内;驾驶某飞行器,能超低空飞行到200公里外执行任务。
水里,他驾驶冲锋舟和摩托艇,能在6级风浪中遂行任务;熟练使用3种水下渗透装具,掌握水下格斗、水下射击、水下爆破等技能。
他,就是被誉为“陆上猛虎、空中猎鹰、水里蛟龙”的“三栖精兵”——南京军区某部六连上士班长何祥美。
从狙击手、伞机降到潜水,何祥美一路走来。入伍3年,他就创下了所在部队空中技能训练的纪录:第1年掌握了跳圆伞的技能,第2年通过了难度更大的翼伞实跳,第3年完成了某新型飞行器的试飞,成功实现了“三级跳”。通过考核,他获得了有关部门颁发的某飞行器飞行证书、军事跳伞证书和军事潜水证书。
让我们走进“猎人”训练基地,看一看何祥美在号称“兽营”的基地里,是怎么训练的。这里,所有队员只有编号没有姓名,何祥美编为74号。训练场,他爬高墙、卧泥潭、钻火圈,一练就是大半天;登悬崖,他挑最险最陡的崖壁上,经常双手抠得血肉模糊,腿上刮出道道血痕;装备操作,他抓紧点滴时间多琢磨多训练,对连队7大类装备的战技术性能和操作使用烂熟于心;孤岛生存,7天每人只有三两米一两盐,他像原始人一样生吃带血丝的蛇肉,到礁石上挖海蛎,捕捉石缝里的海蟑螂,渴了就喝露水、雨水。
有人说:“狙击手是子弹喂出来的。”他却说:“不长脑子,打再多的子弹也白搭。”他随身带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训练体会与感悟,每次训练回来都要将训练数据、经验教训记下来,一个阶段分析小结一次。如今,他写下12本9万多字的训练笔记,记录射击数据850组,绘制训练图表60多张。何祥美还与战友一起,编写出30余万字的《狙击手培训教材》,被南京军区推广应用。面对狙击步枪在汽车底盘下、阳台缝隙等扁平空间瞄准镜无法正常使用的难题,何祥美经过反复实弹试验,总结出了“枪面偏转射击法”,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任班长6年来,他先后带出30多名优秀士兵、40多名训练尖子。近两年,他兼任狙击手和某飞行器教练,培养了204名优秀狙击手、12名合格飞行员。
瞧,这就是我们的“三栖精兵”何祥美!
记者贾明祖补记:“三栖精兵”何祥美爱军精武的事迹感动人心,引来近40家新闻媒体、50多名记者纷争前去采访。2009年12月24日,本报记者和三家电视台记者正在训练场采访何祥美。这时,何祥美不好意思地提出“稍停一下”,只见他快速跑向停在营区30米处的小车旁,原来是妻子抱着儿子,还有妹妹以及家乡几位亲人,今天上午要返回江西老家。他们是受部队领导邀请专门来队为新闻记者介绍何祥美事迹的。何祥美从妻子怀中抱起初次见面的仅四个月大的儿子,亲了又亲,小家伙好像很明白,闭上眼睛享受着父亲的亲吻。接着,何祥美把儿子给妹妹何飞燕先抱着,转身上前拥抱妻子朱燕平,虽然妻子在众多人面前显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但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丈夫情感的表达,更是抚养儿子、服侍老人、支撑家里一片天的拜托。车门打开了,朱燕平抱着儿子马上就要上车的一刹那,她哭了。“不哭”,何祥美一边劝道,一边扶着母子俩人上车,平时的硬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我哭了,在场的几位记者都哭了。何祥美拿着军帽捂在脸上,默默地站在那里,一直目视着小车开出军营。何祥美知道,作为一名士官,10年来所获得的荣誉,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和关爱,自己的付出得到了部队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而妻子吃的苦就他一个人心里最清楚。在冬日的寒风中,何祥美独自站在那里,平稳了一下情绪后,又很快地投入到了训练场。何祥美爱妻子、爱家人,更爱培养他成才的军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