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国官员对话技巧待提高 关系国家形象——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媒体称中国官员对话技巧待提高 关系国家形象
2010年03月22日 10:2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官员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仕途民望,更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郭晨/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两会落幕,官员们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部长被录音笔堵到下巴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员反问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

  在我们这里,官员对记者打官腔早已司空见惯。再看看西方官员,你就会发现,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对话的技巧还很欠火候,至少跟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官员真正“学会对话”,不仅事关自身形象,也关系着国家形象,以及是否可以让本地区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中国官员对话技巧待提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各级官员被记者们围住“逼访”,已成为每年两会一道风景。刚刚落幕的今年两会,与往年相比,中国官员们的整体表现更加谦恭、自信。

  人民大会堂北门是部长们的必经之地,面对“长枪短炮”的围堵,多数部长总是面带笑容,耐心作答。话筒、录音笔甚至堵到了卫生部长陈竺的下巴,他几度停步,40分钟只走了10米。有人趁安保人员不注意越过红线围堵工信部长李毅中,他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部长们面对记者提问时的这份豁达,令人欣慰。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某省官员却反问一位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

  这话听上去怎么那么耳熟?没错。在第十一届全运会跳水比赛上,当有记者询问“冠军内定”问题时,周继红曾发出过同样的反问。

  人生下来就要学对话,但怎样对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成为了中外官员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官话套话“享誉”中外

  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内容似乎很多,却是套话多,宣传多,这是中国官员留给外界的普遍印象,官场内亦不乏反感者。

  两会分组讨论,代表委员往往强调“形势一片大好”,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委员很不“合群”,偏偏炮轰地方领导套话连篇,8分钟赢来9次掌声。“千篇一律的会议和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被群众戏称‘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形式越搞越繁琐,就是落实不了。”

  如此高高在上的心态,面对记者提问,怎会不官腔十足?

  去年两会,财经网记者问某全国政协委员、省部级高官“你怎么看待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该官员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

  郑州市一块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开发商建了别墅和楼中楼,中国之声记者采访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他反而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有的官员直接跟中央媒体叫板——“我是管文化的,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他关闭”,“人民网算什么东西?那是电子垃圾,人民网记者都是混蛋”。此类回答均被网民收入“中国最牛官腔”。

  到了国外,中国官员虽不至这么牛气冲天,但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依然一套官方语言,非字斟句酌不开口。

  本报前驻日内瓦记者梁业倩回忆说,在日内瓦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中国官员认为一切媒体报道都会被等同于官方表态。但其实,西方官员常常声明这是他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然后即可轻松地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个人观点与官方看法有分歧,或引起媒体另类解读,他会声明是记者报道有误,把责任都推给媒体。

  瓮安教训

  平常对国内媒体的态度尚且这般,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一些地方官员们更是手足无措。

  以瓮安事件为例。从瓮安三中女生李树芬死亡停尸河边的2008年6月22日到28日,是瓮安事件的酝酿期。在7天时间里,流言四起。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对此却懵然无知,出现“全县人民都知道,县委书记却不知道”的尴尬局面。6月28日,3万名群众聚集在政府大楼前,而此时,地方党政一把手竟然没有到现场,最终酿成群众打砸烧政府大楼的惨剧。

  直到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的出现,局势才出现明显扭转。6月30日,石宗源到访瓮安,深入现场,听取农民、人大代表、中小学老师等社会各界意见,并给他们鞠躬道歉:“今年(2008年)两会期间,有记者要我给在贵州的工作打一个分,我打了60分。我要是知道会发生6·28事件,我就只会打50分,不及格!”去年两会上,石宗源在总结瓮安事件时,提出三条意见,“坚持信息透明,启动舆论监督系统,启动问责制。”

  瓮安事件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群体性事件专家单光鼐去瓮安调研多次,许多瓮安的年轻人告诉他:“石书记岁数都那么大了,还给我们年轻人道歉,哪有长辈跟晚辈鞠躬的,如果全国的干部都像石书记这样,整个中国就有救了。”

  但后来发生的若干起事件却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吸取了瓮安事件的教训。其中就包括湖北石首的“邓玉娇事件”,同样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湖北地方官员对媒体的态度依然冷漠,甚至派人殴打外地记者。

  看得见的进步

  对于群体性事件,单光鼐曾提出八字方针:“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要在第一时间把事实传出去,但是不要贸然下结论。

  有一次,单去天津市座谈,听完这八个字,天津市长点头赞同,并加了四个字“再报继续”——把已经、正在、准备做得事情都要讲出来,舒缓民怨要做到早讲话,会讲话,讲真话。

  不过在一些地方,官员对媒体监督还是本能地抵制。前几年,单光鼐去一些地方调查群体性事件,都得悄悄地去,不然会被赶出来。他记得,曾经去一个地级市拜访当地父母官,去之前通过权威部门给他们打了招呼,但对方很敷衍,不愿多说:“我们没有意见,省里的意见就是我们的意见”,生怕单光鼐给他们搞出一些负面的东西。

  “他们往往有两张面孔,对上言听计从,对媒体爱理不理。”单光鼐总结道。

  但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时下,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意识到与媒体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而“如何开口说话”也是对公众负责的态度。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无疑也为官员学会面对公众和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国际上,了解国际会议和传媒规则,并能够熟练应对媒体的中国官员已经越来越多。比如先后在日内瓦工作过的中国外交官吴建民、沙祖康以及中国前贸易谈判代表龙永图,都是最受驻日内瓦媒体欢迎的中国官员。

  这个队伍中还有一个人不可或缺——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今年两会上,作为人代会新闻发言人的他备受青睐,面对外国记者,他幽默风趣,妙语拨千斤——“西方个别领导人尽管工作很忙,自己国家的人民有那么多事要干,但是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去见达赖喇嘛”,“个别国家向台湾出口先进武器,这就相当于弟兄两个人正在拥抱的时候,有人给其中一方递上一把匕首,用心何在?”

  轻松幽默间,立场主张通过对话已清晰地传达给了世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