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抗旱的公民行动未必非要自掏腰包——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抗旱的公民行动未必非要自掏腰包
2010年03月25日 08: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场空前的干旱席卷了西南五省,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不断刷新的干旱面积和受灾人数呈现着灾情的加深加重。让国人揪心的是,目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重灾区仍在饱受煎熬。

  全民抗旱的号角已经吹响,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西南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在国家层面的抗旱举措之外,网络上,有网民自发地联系娱乐界、传媒界和企业界组织“赈旱2010——微博网友大型赈灾义演”活动;重灾区的官员们也在网络上发出呼吁,号召志愿者前往灾区送水抗灾;一些民间慈善组织也启动了“抗旱公益体验行动”,招募网友前往灾区与当地贫困家庭一起背水、运水、买水,亲身体验和感受贫困和干旱交加的苦痛。在这场“抗旱赈灾”的战役中,民间力量的崛起让人备感欣慰。可以说,这些力量的呈现,正是中国“公民社会”进步与成长结出的果实。

  民间势头高涨的行动确实让人感佩,但我注意到,对于普通公众如何为抗旱尽一份微薄之力,组织者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细则。现实所限,不是每一个关注灾情的人都可以前往一线并与灾区人民并肩抗灾,所以,无论是媒体或网民,甚或一些慈善机构,在号召全民抗旱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将抗旱行动具化为“捐款”。比如那份“赈旱2010——微博网友大型赈灾义演”的倡议书中就提到,“仅仅草根网友的支持还不足以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对募集捐款还欠点火候,还需要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有名气的明星的加入以造成轰动效应,一场成功的募捐晚会往往离不开娱乐明星的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倡议也是“捐助200元,就可以为一户受灾家庭解决一个月基本粮食!”还有一些媒体,在关注抗旱的同时也不忘向受众呼吁,“或许此刻我们更应该掏出自己的钱包,献出一点微薄的爱心……”大旱当前,普通公众似乎只有“捐款”才能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似乎只有“捐款”才能证明自己爱国的赤子之心。

  呼吁普通民众捐款赈旱当然不是不可以,捐款捐物等种种善举都在解旱区人民的燃眉之急,这样的慷慨解囊多多益善。只是,西南大旱仅仅是靠“钱”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这一场大旱至少暴露了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抗旱体系尚未发挥有效作用等长期性的硬性缺陷,同时还暴露了“大旱三季无人知”等软性认知不足,导致我们现在不得不承受“温水煮青蛙”的阵痛,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钱是没关系的。况且,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政府完全也有能力划拨资金抗旱救灾。

  在这次大旱面前,政府层面尚没有号召百姓募捐,呼吁百姓募捐的组织都是民间性质的。浏览这些公益活动真诚的倡议,会有一种感觉,大灾面前如果没有捐钱捐物,这个人的道德水准就不达标;如果没有捐钱捐物,这个人似乎就没有爱心;没有捐款捐物,这个人似乎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大灾面前,每一个公民确实应该有所行动,但是,慈善也好,公民行动也罢,是不是一定要围绕着“捐款”来进行呢?我们是否应该拓宽一下“公民行动”的视野,别动辄就把表现爱心或者责任的举动与“捐款”捆绑在一起呢?

  在“国强民弱”的大背景下,全民赈旱国家未必缺钱。跟踪政府是否将每一笔赈旱资金都落实到位,监督政府抗旱措施是否得力,这也是一种值得肯定并推广的“公民行动”吧?陈方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