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若再无降水 云南南华县5000人将被迫迁徙——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一个月内若再无降水 云南南华县5000人将被迫迁徙
2010年03月25日 09:23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没有降水!中央气象台23日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包括云南中部、北部和东南部,存在重度以上干旱。未来三天,旱情将持续或发展。

  楚雄州南华县,地处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边缘,径流面积小、产水量少。多变的季风气候,96%的山区面积,注定了这里降水的时间、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县水利局工作人员欧阳文龙从去年8月起,就失去了周末假期。

  见到南方日报记者时,他想起了2005年的那场人畜大迁徙———比今年轻很多的旱情,却使三四个乡镇近2000人被迫离开村落,搬到水源点附近的帐篷里度日。

  上次迁徙时间是20天,今年恐怕更长。“雨季5月下旬才开始,如果一个月内还没有降水,这一幕肯定要重演,而且时间长短很难预测。”

  抗旱指挥部已经上报了迁徙方案。到那时,南华县西端的一街、五街、罗武庄和红土坡等受灾严重的乡镇,或许将有5000人从山腰上走下———这意味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态将重现滇中地带。

  找水,还是找水

  在大山间穿梭,一路向南,汽车被飞扬的尘土盖过———即便是摇上所有窗户,也避免不了满面尘土的下场。离楚雄州南华县城40公里,海拔1700的雨露白族乡铅厂村,22个村民小组,散落在9个山坳之中,613户村民断水20余天。

  找水迫在眉睫。云南抗旱找水突击队的旗子,插在了铅厂村东边一干枯的坝塘里,3月20日,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确定位置后,工人许永春等三人奋战了4天还是没有挖出一滴水。“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一刻都不放松。”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向记者表示,截至目前云南省多家水文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云南国土抗旱地下找水突击队”,陆续奔赴6个州、市干旱缺水的前线,开展地下找水工作,争取短时间内打出400余口抗旱地下水井,缓解灾区生活用水困难。

  三支小分队也挺进南华县,雨露乡、龙川镇和沙桥镇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几天前,雨露乡罗文村的深井打到68米后,开闸送水,这让许永春们欣喜不已。如今,整个云南累计完成布井295口,开工打井87口,“预计可初步缓解上万人的用水困难”。

  铅厂小学273名学生早已等不及。年前村干部就预计到“形势不妙”,学校从姚安县请来一个挖井队,在学校宿舍院子里打井;2月份,山坳干涸溪水边,另一口水井也开始动工。但分别挖掘了74和51米后,挖井老板带着工人连夜“走佬”。

  “我们约定只要出水,一口井等于现金1.4万。”铅厂村书记何从科掐着指头算了一下,两口井让村里损失了五六千元的劳务费,“不过挖井的老板亏本更大,应该在3万以上。”人财俱损后,村民翻越背面的大山,从5公里外的山腰上发现一处水源。管道迂回曲折地铺到了铅厂小学,出了一星期水后,此处资源危在旦夕———即使24小时敞开水龙头,一天也只能接到240公斤水。

  美丽背后的艰辛

  危难时刻,两名曾在铅厂小学支教过的香港人伸出了援手。铅厂小学及附近的7个村民小组,远离水源,村中一个小型水库处在山坳外12公里外的大山里。“多亏他们捐钱,给我们买了水管,这是唯一的希望。”

  雨露乡武装部副部长王跃文说,两名昔日的“老师”动员了香港乐施会的力量,花了几万元购买了一批塑料水管,“我们村民自己施工,5天之后水就能引过来。”一旦通水后,“一两个月这个山坳饮水还是有保障的”。

  在南华县雨露乡洒披武小学,记者遇到了两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的支教老师———苏语和牛司伟。

  2月25日,苏语辞掉令人艳羡的外企工作,第二次飞向云南,辞职前“还认为洒披武村很美丽很美丽”。就在几天前,有媒体曾报道该小学断水,200个学生只能喝脏水度日。现在,在美丽的“外壳”里,苏语心情开始变得沉重。

  这个学期开学,牛司伟前来报到时,看到了老师及学生们的慌乱———百年大旱,他们没有任何准备。村里供应自来水的坝塘干涸后,学校动员学生到洒披武下村的鱼塘里挑水,“开始只用来洗漱,慢慢地学生便喝起这种水。”

  苏语和牛司伟开始想各种办法,苏语的广东同事很快寄来3000元现金;看到求救的博客后,云南艺术学院、财经学院等高校学生会开始组织捐助。

  3月中旬,学生们开始喝上纯净水,“一周从县城买回50桶,捐助的钱能坚持一个月。”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牛司伟还是不断看到,洒披武村的村民在晚上11点,或者凌晨三四点,挑着水桶进山,只为抢到为数不多一点渗水。

  万不得已才迁徙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缺水。离县城十几公里的龙川镇咪侬噜谷彝族聚居地,就是另一个“世界”。

  谷中间的小岔河,56岁村民李宗才正忙着在地里打桩,恢复浇灌时被水冲垮的田垄。淙淙流水不停地流来,李宗才指着谷南方向说,“你去看一下吧,就在梨花盛开的地方,水库还满着咧。”

  自南华县城向北,过马鞍山隧道便是咪侬噜谷。5个彝族村庄列在十几公里的峡谷两端。早在1995年,充满民族风情的咪侬噜谷就被确立为楚雄州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和南华县两级政府,落实了保护区的机构、人员和经费,用于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的保护确实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南华县水利局工作人员欧阳文龙告诉记者,这片峡谷是南华县城的供水源头。旱情发生后,“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欧阳文龙表示,倘若一个月内再无降雨,南华县西端的一街、五街、罗武庄和红土坡等受灾严重的乡镇,50%人口将去失去水源。“交通极为不便,又找不到水源的村寨就将无法生存。”

  迁徙———让村民带着他们的牲畜临时到水边帐篷安家,待旱情缓解之后再回村寨———成了唯一的选择。但与2005年那次不同,这次将涉及5000人口,时间将更长。

  “能不动的尽量不动,但迁徙是件万不得已的事。”欧阳文龙说,只要可以通车,县里就为他们送水,“车运也好,人背马驮也好,总之要让每一个村民有水喝,这是抗旱的最低要求。”

  迁徙方案已经上报,下个月,是否启动“天”说了算。(南方日报特派记者赵洪杰实习生王巧爱发自云南楚雄)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