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精神病杀人”不是底牌——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媒体评论:“精神病杀人”不是底牌
2010年03月25日 13:28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弱者对更孱弱的生命的屠戮,尤其让人痛心!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而弱肉弱食,则是更为让人心碎的内耗悲剧。这是福建南平市日前发生的一起恶性杀人案件给人的直观印象。

  中年男子郑民生手持砍刀,在南平实验小学门口连砍13名小学生,已有8名孩子死亡。行凶原因,据说又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报复社会”。但郑民生曾长期从事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是人们眼中“为人亲和工作踏实”医术高明的郑医生。邻居也反映,他很喜欢小孩,所以实在不懂他为何突然对无辜的孩子举起屠刀。

  一个曾经妙手仁心的医者,变成现在众人眼里丧心病狂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里一定藏匿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心理病变。毕竟,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人天生就是杀手,生来就爱追求嗜血屠戮的病态快感。郑医生变成“郑屠夫”的过程中,自然有某些还不为我们察觉,或者是被社会忽视了的东西。

  以所谓的“报复社会”的行凶动机来说,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报复或曰报仇,首先得找准自己的仇家。但是“社会”却是个极为抽象的名词,它是一个维系我们生产生活的有机却无形的系统。它不是某个特定的有名有姓有情有欲的自然人,当然就不可能得罪郑民生。所谓报复社会,就好像“敲诈政府罪”一样,从词义上是讲不通的。

  但郑民生杀人泄愤的报复冲动和意向,却是明晰无疑的。他心中纠结的怨气,其实都能梳理出各自的源头,归结起来不外乎家境贫寒,感情受挫、工作纠纷等等。这些点滴积累起来的怨气得不到舒解,沉淀发酵后就能变成可怕的戾气。这也说明,心理危机干预迫在眉睫,但到现在为止,政府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显得有些迟缓。

  比反应迟缓更糟糕的是,将所有此类恶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轻率地扣上“精神病”的帽子。近年来,特别是在邱兴华案、马加爵案、杨佳案、熊振林案之后,公众已渐渐明白,对嫌疑人进行精神鉴定是尊重现代法治程序的表现。但是在缺乏医疗机构的正式鉴定或诊疗资料之前,简单地将嫌疑人视为精神病患、疯子、变态,也是不负责和非理性的。

  遗憾的是,南平惨案之后,“精神病杀人”似乎又成了有关部门下意识地摸出的一张牌。而事后的心理疏导课上,在回答“各位同学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做警察,抓疯子”。惊惧的孩子们,说出的是最质朴的心声。但是心理辅导老师和政府相关部门却应明白,抓“疯子”绝对不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任何选择暴力作为解决问题手段的做法,都是罪孽的。但也有句话叫,最冷酷的杀手也有小学同学。意思是,犯错之前,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也要经历油盐酱醋的洗礼、苛捐杂税的锤炼以及减薪失业、感情婚姻的困扰。我们不要试图以一句“疯子”或“精神病”,将他们推到我们的对立面,或者对杀手进行消痕处理,似乎他们不曾和我们身处的社会有任何沾染,天生就是恶魔使者,以杀人取乐。

  这样简化后,就可能忽略压垮郑民生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假如我们能及时抓住这根稻草,不让它成为击溃心理防线的致命一击,那么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由于潜在“杀手”不能确定,所以杀手的“小学同学”,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假如我们彼此和善友爱互相搀扶,那么戾气和杀气自然会消减,至少不会弥漫纠结,遮天蔽日。

  戾气飞扬,让人黯然神伤。生活困顿突出,心理危机干预,更刻不容缓。希望我们能从现在警醒,加强心理缓冲地带的营建,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化解怨气和戾气。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